![](https://img.haomeiwen.com/i7970534/7193f627f603d8ab.jpg)
“多难兴邦”,本以为是新词,百度了一下,出处竟然有四个。最早的一个出自左传。
《左传·昭公四年》:“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
其余三处是“殷忧启圣,多难兴邦”放在一起的。
晋刘琨《劝进表》:“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明英宗复辟诏书:“……多难兴邦,高帝脱平城而肇汉;殷忧启圣,文王出羑里以开周。”李鸿章在他的遗折里这样写道:“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伏读迭次渝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就是说,常怀忧患之心,能够启发人的心智,成就圣人伟业;多灾多难, 能锤炼一个民族,使国家兴旺。
好,百度完毕,可以开始我们的思考了。
思考的重点在于这个“难”字。“天灾”是难,“人祸”也是难,列举的三处,“难”字似指战乱,即人祸。本文所说的“多难兴邦”,指“天灾”。“人祸”姑且不谈,“天灾”应该是可以兴邦的。
人类文明最早发源地不是在物质条件最好的赤道热带雨林地区,而是在冬冷夏热的温带地区。
热带雨林四季常绿,动植物资源丰富。人们生活很惬意,饿了,伸手摘到果子;渴了,随处都有水喝。不愁吃喝,人不懒才怪。温带地区不同,冬天冷,要住房子穿衣服;夏天热,要解暑降温;食物不充足,必须种庄稼,养禽畜。为了提高效率,温带的人们在体力劳动的同时,不断创新创造,在探索中变得越来越智慧,人类最早的文明因此出现在这里。就算是两极附近,条件极端恶劣,其文明程度也比热带雨林的原始部落要高。
我们那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一衣带水”邻国,也是火山、地震、海啸、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涝干旱、寒冷等灾害不断。不要幸灾乐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灾难反而塑造了他们坚忍的民族性格。
“三岛之国”面积狭小,退一步确实是“海阔天空”了;忍一时嘛,就掉海里喂了鲨鱼,激起个小浪花,然后自然风平浪静。所以日本人老想着侵略开拓。哪里像我们大中国,北方不宁,可以“衣冠南迁”,关外东三省丢了,可以躲到关内。
暖风吹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话说这广阔的地域也是我们祖先跨马提剑披荆斩棘,为我们开拓出来的。唉,我们这些不肖子孙啊,只会躺在祖宗的怀里享福,哪还有他们的锐气。
就连公认的“世界第一帝国”也是自然灾害高发的国家。
与人祸不同的是,天灾不会替自己说话,不会把自己伪装成救世主,不会连横合纵,不会在人类内部发展内奸,不会在失败后为自己粉饰,更不会在战胜后改写历史诬蔑对手……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人类能很坦然地承认不足,很客观地记录经验智慧,也愿意互通有无,共享共赢。所以人类能同仇敌忾,团结一心。同悲共喜的经历让人们亲密无间,甚至以前的恩恩怨怨也会烟消云散。
对自然灾难的胜利,其最大意义就在于让人类深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整体。“多难兴邦”,不像网上所说,全无意义。问题在于我们怎么想,怎么做。
对聪明人来说,任何灾难,都是财富。对一个民族来说,也是如此。
![](https://img.haomeiwen.com/i7970534/587b7b9cea1045c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