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殷商时期莘国一位姒姓长女,时年十五岁,刚行完成年笄礼,集美貌与智慧、贤德于一身,身材高挑苗条,五官端正漂亮,正是天使脸庞,魔鬼身材,有一天她和同村女孩们到渭水边上采桑。
正好另一边岐山下那个十二岁的周国大子姬昌在渭水边捕鱼,刚捕得一网大鱼,收网之时看见对面采桑的太姒,瞬间一种被电流击中的感觉遍及全身,差点让网里的鱼重新溜到渭水里,姬昌毫无防备地对太姒一见倾心。从此还害起了相思病,每天跑到渭水边希望再见到太姒,看到渭水里一对对关关相和的雎鸠,姬昌就想象着如果自己跟太姒结婚,一定比雎鸠鸟还让人羡慕,看到水里左右摇摆的荇菜,就感觉太姒那婀娜多姿的身材和水灵的脸蛋就出现在自己眼前。
见不到太姒,姬昌回家后连睡觉都睡不着,整夜整夜失眠地想她。后来他又听说太姒是一位非常贤德的女子,生活简朴,遵守礼仪,只做女子应该做的事情,还非常尊敬自己的女老师,贤名流传于渭水流域。这下姬昌的相思更严重了,晚上睡不着,辗转反侧地想她,每天都心情哀伤,一副悲天悯人的模样。他的母亲太任,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提前给他办了成年冠礼,然后委托媒人一大早赶到渭水另一边太姒的家里向女方家长提亲,一来二去,从纳采到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终于等到了迎亲的这一天。因为渭水上没有桥,姬昌早早地就让人将几十艘船首尾相连搭起了一座浮桥,带到太阳下山后的黄昏,姬昌便骑着骏马,手里拿着大雁,带着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来到渭水之滨迎亲。
姬昌执雁拜别岳父后,亲自为新娘驾车几百米,然后才换乘来时的骏马在前方引路,一路上除了浩大的迎亲队伍,周国几乎所有黎民都出来围观这场举国欢庆的婚礼,并为这对天成佳偶送上祝福。待到家门口,姬昌亲自牵着太姒的手跨进家门,然后礼成。这下姬昌终于梦想成真,抱得美人归。
成婚后,姬昌和太姒两人如胶似漆,恩爱有加,两人晚上琴瑟和鸣,白天钟鼓相悦,平时呢,太姒跟婆婆学习料理家务辅助夫君,姬昌继承君位处理国家政事,一年后太姒就为姬昌剩下了第一个儿子伯邑考,两年后又生下二儿子姬发,后来又生下第三个第四个儿子,总之,太姒一共为姬昌生下十几个儿子,大儿子伯邑考被妲己诬陷后被商纣王杀死并剁成了肉泥,二儿子姬发就是后来真正灭掉商纣的周武王,三儿子不知道是谁,四个儿子姬旦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旦,辅佐周成王稳固周朝统治。
《关雎》这首诗实在太出名,就连不学无术的人也能来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现在的角度来看这首诗,故事应该是:一位德才兼备的高富帅,偶遇一位才貌双全的白富美,并对她一见钟情,喜欢她喜欢到每天晚上辗转反侧睡不着觉,并对她展开热烈追求,没想到襄王有梦,神女也有情,两人很快就情投意合,然后两人修成正果,婚后生活幸福美满,琴瑟和鸣。虽然故事线平淡,没有电视剧里的分分合合,但却比灰姑娘的故事还要幸福。
所谓郎才女貌,君子配淑女,这样的理想婚姻模式早在三千多年前就由《关雎》奠定了。
作为《诗经》第一篇,《关雎》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更重要的是担任政治教育目的,是典型的房中之乐,用来宣传“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的理学思想,并且服务于“用之于邦国焉,用之于乡人焉,以正天下夫妇”的政治目的。告诉人们君子淑女就该以《关雎》里的形象为标准,窈窕淑女需要兼备美好的相貌和善良贤德,君子则需要拥有仁义礼乐温和这些品德。如果男女两情相悦,就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能名正言顺地在一起。
故事流传两千多年,诗中的教育意义早已不复存在,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琴瑟和鸣”的美满爱情婚姻,依旧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