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读《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的第二讲“看舞”。感觉很多说的很有道理,特此记录下来。
️️️1、中国艺术或在寂穆中求飞动,或在飞动中求顿挫,或从常态中超然逸出,纵肆狂舞;或于断处缺处,追求一脉生命的清流。总之,静处就是动处,动处即起静思,动静变化,含道起舞,以达到最畅然的生命呈现。
2、舞,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精魂。有人说,中国艺术的最高形式是书法,书法的根本精神在于乐,而乐是伴着音乐的节奏在跳舞。高妙的书法,就是一个个舞者。
3、我国上古时期,诗、乐、舞是不分的。诗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舞以动其容。诗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舞是发自生命深层的自觉力量。在后来中国艺术的发展中,舞的精神穿透了艺术的寂寞世界,让生命舞起来,让自己获得支配生命的力量,成为天地间的强音。
4、我的精神贯穿中国艺术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中国哲学强调以静制动,在宁静中表现活泼的生命精神,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中国艺术的精魂,阴阳互动,舒卷自如即是所谓舞意。二是中国艺术有重视线条的倾向,舞的精神赋予了线条的律动。
5、书法最寂静,一味静,则呆滞,呆滞则无生气,无生气,即无韵味。故在书法中,宁静中追求飞动的韵律,演成含蓄的生命舞蹈,最为书家所重。
6、书法是空间艺术,但传统书论更强调它的时间性,要在空间中体现出时间的节奏,使抽象的线条展示出生命变化的趣味来。
7、艺术就是充满醉意的舞。中国艺术浸透了在醉意,酒和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8、诗善醉,艺术需要这醉意,不光因为酒。我们为“常”所包围,所以,我们需要醉意。“常”是一个被理智、欲望、习惯包裹的心灵,这样的心灵“下笔如有绳”,处处有束缚,点点凭居心,玩的是技巧,走的是前人的熟门熟路。无所不在的法,控制着人,如同对待一个奴隶。所以,在艺术这“花间”,我们需要这“一壶酒”,它是我们在“醉”中恢复了生命的“春”,它引着我们“人人自远”,从凡俗中腾挪开去。
8、在醉意中,我们开始打自己井里的水来饮了,我们总是习惯于饮别人井里的水,以这样的水滋润心田,我们的心田种的是别人的庄稼,我们收割的是和别人一样的千片一律的谷子。然而在醉中,我们忘记了别人的井在何处,忘记了跨入别人井坎的路。在饥渴中,蓦然从自己井中汲水,原来这里也有了甘泉。
9、禅在当下,悟在平常,一点真心就是禅,些子微茫就是真,只要是本心所现,就是真,就是悟,就是禅,就是佛,就是艺。醉只是对那些可能威胁真心的罗网的逃脱,痴只是对那种思前量后的妄念的阻隔,醉翁之意不在醉,而在无念之间也!
1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缺处即是圆处。艺术中追求残缺之美——缺,是一种对完美的期望,是一种淡淡的忧伤,有气韵的转换。欲致其圆,必由其缺,欲达其活,必由其断。残缺是一种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