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被我安利过计算机辅助翻译的人,都喜欢问一个问题,那就是类似Déjà Vu这样的CAT软件需要多长时间能够学会。
其实这跟学习很多技能一样,需要花多长时间多少时间取决于你想达到的目标和水平。我的经验是,短可以短到十分钟,长可以长到十年。
如果目标就是做好翻译,CAT可以很好养(当然也可能会很难养,我会另文阐述)。
先讲一个我的大学老师学习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故事。大约是2002年前后,我的恩师侯明君先生,那时他刚刚退休,忽然有一天跟我说:你最近手头有没有要翻译的有趣的书,我有些闲了,想动动脑动动手。恰好那时一位编辑给了我三本科普的小书,都在150页左右,很适合闲来无事做一下。不过,我跟老先生说,这一次您不要用传统的办法了,我搞了一个新鲜玩意儿,叫Déjà Vu,我来给您装到电脑上。
于是乎我提前把他需要翻译的书进行了扫描和识别,转换成了word文件,进行了预处理,之后把文件建立成了Déjà Vu翻译项目。
这些预处理的工作做完之后,我来到老师家,把这款软件装好,把所需的文件也给复制到电脑上,然后启动Déjà Vu打开项目演示了一下。前后的准备工作我可能花了几个小时(主要是扫描比较费时),但是我只花了十分钟教给老先生如下的操作:
- 如何确定翻译的单位(Ctrl + 下方向键;现在增加了Ctrl+Enter)
- 如何把翻译当中遇到的新术语添加到数据库中(F10,快捷的方法)
- 如何使用查询到的术语(Ctrl+对应数字)
- 如何把不确定的内容标记出来(Ctrl+M,批注;或Ctrl+Shift+P,存疑)
仅此而已。可能前后花了不到十分钟。
这几个操作很简单。一些复杂的东西,如建立术语库和记忆库(单纯这个就能讲4节课)、文档的预处理、翻译完成文档的QA和导出,或者是我代劳了,或者不需要做(如QA)。
回到家里,我接到了老师的电话,问我Déjà Vu怎么没有保存按钮,我这才想起来忘了告诉老师Déjà Vu特性就是由于是数据库的操作,在确认了当前的译文之后是可以直接退出的,所有确定后好的内容都会存储到翻译记忆库,同时存储的翻译项目的数据库当中,不会丢失。
第二天老师又打来了电话,告诉我说:你给我装的这个Déjà Vu太好用了,不仅仅不用存,而且下次打开自动就回到了我上次工作的位置,可以继续往下翻,再也不用像在Word中那样,在文档中翻来翻去找上次停止时的位置了。
等到老师翻译完成,他又给我打了个电话,说你什么时候有时间到我家来一趟,把翻译的文件给我从Déjà Vu里“弄”出来。我就抽了个时间到老师家把翻译完成的稿子导出(Export)。导出来之后,打开一看,文件和我预处理之后的源语文件排版格式一模一样,老先生看了之后非常的满意,也非常的感慨,说新技术就是不一样。
后来我写作了《翻译新视野——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的专著,请侯明君先生作序,他欣然答应,把这段经历写到了序言当中。
对于普通的喜欢翻译的人来说,我最为推荐这种学习Déjà Vu等机辅翻译软件的方法:开始只学习掌握最基本的用途,在一个技术较为全面的专业人士的帮助下,马上开始进行实际的翻译项目。随着应用的深入,一些问题会暴露出来,比如术语库或记忆库的链接掉了(通过优盘转移项目到了新的电脑造成的),可以随时提问或查询快捷指南(我编写过一套FAQ,便于用户遇到问题时查找,因为使用手册是按照功能逻辑关系编写的,不容易根据具体问题查找到愿意)。随着应用的深入,翻译过一两本书或项目之后,软件的应用习惯建立了,同时对“翻译记忆”这种技术的依赖也会建立起来,如此一来,CAT的学习和应用就成了可持续的了。
当然,让第一次接触Déjà Vu的侯老师觉得这款软件“好用”的,还有软件本身的几个特性。首先,Déjà Vu的术语管理灵活,对术语有Lexicon和Term base两级管理,支持实时添加术语,这样,在翻译普通的书籍(而不是技术文档的时候),不需要提前制作术语表,译者沿途采摘,逐渐积累,即可不断获得效率的提升。其次,软件设计为无需保存,打开项目就自动跳到退出时的“工作面”,便于接续工作。最后,是我提供的译前和译后的技术支持,使侯老师能全力关注翻译,不用管技术的细节。这也是Déjà Vu设计中的一种应用场景:高级用户创建项目,借助工作组版,制作分发子项目,译者只需关注翻译本身,完成后直接提交子项目文件即可。
现在的网络资讯发达,通过细化的社会分工,一部分研究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人,完全可以专门为更多的译者提供技术服务,包括为自由译者提供书稿转换,以及翻译项目的建立和翻译软件应用过程的各种指南等等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译者,尤其是自由译者,就不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学习一款乃至多款翻译软件全面的用法,只需要掌握翻译过程中的必要操作就可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