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树丽
听刘波老师讲书昨天晚上七点在CCTALK上听刘波老师讲自己的书《教师,以研究的姿态成长》,我在佩服刘老师的成长路径的同时,我也再一次深刻感悟到读写思是我们成长中的垫脚石,它可以助力我们望得更高,行得更远。
书的核心我喜欢读我们一线老师写的书,比如王维审老师的书。我们都是草根老师,用焦兵书老师的话说,我们都是一群没有伞的孩子,所以在成长的路上,我们需要抱团取暖,我们更需要用奔跑的姿态。
刘波老师的这本书我虽然还没有读,但是听他讲完自己的故事之后,我决定买一本,我喜欢把钱多用来买书,这是一种隐形的财富,也是我应该追求的方向。
徐文祥老师最骄傲的是他有一间书房,他书房的书架上全是书,这么多年,徐老师就像在书海中游泳,所以他的优秀是注定的。
刘波老师很有名气,自然他的成长秘诀也离不开读书,他发起的啃读挑战吸引了很多人参加,而且很多人通过读书重新发现并找到了自我。
啃读挑战读书这件事是我一直倡导的,但是我们很多人不能做到远视,结果等到机会真正来的时候,却发现靠两条腿根本无法达到目的地,因为去远方需要翅膀,而这个翅膀就是阅读。
前两天和老师聊名班主任工作室的事情,说实在的,没有读写思做基础,所有的一切都会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根本无法达到目的地。
为什么我敢这样说?因为任何一个工作室,不管是班主任还是名师工作室,离开读书就像房子没有了窗户,离开写作就像房子没有屋顶,离开研究就像房子没有墙壁。
所以成立工作室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首先工作室的带头人必须是读写的高手。其次,工作室的带头人必须是智慧力和成长力的老师。最后,工作室的成员是真正愿意成长的人,而不是为了博眼球。
没有功利的成长,才会真正去成长。
我们听名家讲座,不管是李镇西老师还是魏书生老师,他们都千篇一律地重复着相同的话题,那就是教师要成长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是阅读,二是写作。
张爱敏名师工作室只做一件事就是用读写赋能,我们老梁读书会也做一件事也是读写赋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书中寻找到了智慧,我们用这些智慧更好地服务于课堂;因为读书我们更加了解孩子们, 我们会自觉做到和善而坚定等等。
刘波老师讲以研究的姿态成长,那么什么是研究的姿态?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解读就是“读写思”。
我们写教案的时候有教学反思,这样的反思就是思考,我们通过这一节课我们需要去思考我们成功的地方与我们不足的地方,以及我们需要需要改进的地方。
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我每周都会写一篇教学反思,对我来说这就是教育行走的一种方式。我们常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当我们把生活中的一切都归纳于思考的状态,我们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无知,自己需要补充的知识越来越多,于是自己就会处于不敢停止学习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变得越来越谦虚谨慎。
提高写作能力写,没有捷径,无外乎我手写我心。
我们常说读文就是读人,我们通过文字可以走进一个人的思想,所以写作这件事就是要求真务实,眼望星空且又脚踏实地。
我写文除了写生活,我还写专业成长,写班级故事,教育叙事等等。虽然我现在已经不做班主任,但是在我的英语课堂上,我就是自己课堂的班主任,我和学生之间那一定是有交流,有故事的,我把这些写下来就是我的故事,把学生请进故事中,也是我讲故事的一部分。
我们必须明白管理学生可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我们自己的课堂也不只有讲课,我们更多的是课堂管理,尤其是我这几年一直教蜗牛班,我发现自己在管理上付出的要远远超过我在教学上的付出,我常常说我的教育智慧不是想出来的,更多的时候是被逼出来的。
所以你看,教蜗牛班收获是最多的,除了有了良好的心态,我们更多的是提升了自己全方位的能力,当然最关键的是自己要把这一切当做自己的修罗场,我们需要拿出研究的姿态,去研究学生,研究管理,研究教学……只要你愿意,一切都会在我们的研究之内。
把一手烂牌打好不容易,关键是自己思想要独立。沿途最美的风景
刘老师讲他们啃读挑战中老师的故事,让我们再次确认阅读才是“研”途最美的风景。
我们老梁读书会的很多成员,除了杨诗云和朱红梅这两位在教研和写作很厉害的老师之外,我们的年轻老师如裴伟娜老师,张瑜老师,孟云老师,牛步青老师等等,她们在用日更行走的过程中,她们的教育行走变得越来越轻盈,她们对教育的理解也越来越透彻,这就是她们最大的成长。
教育写作刘老师在分享写作的时候,让我想起我之前读过吴松超老师的书《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这本书和王维审老师的《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走向有意义的写作》有异曲同工之处。对于刚入门的写作小白来说,我建议你们读读这两本书,学习如何写作。
入门级当然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就写写读书心得,以读促写,用写促读,完成双循环模式来互相推动。
读是输入,写是输出。
我们在教学中的讲其实是输入,很多时候我们过分关注输入,其实学生的输出才是最好的表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展示,所以课堂上还是要让学生多练,多表达,让输出多一些才对。
同样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我们在学校学的东西总有用完的那一天,我们不能一直吃老本,我们更需要的是输入,我们源源不断的输入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输出,我们不止有一桶水,我们更多的是源源不断的活动的水,否则就剩下职业倦怠和无力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源头就是读书!
感恩学习与成长!
自我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