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美国有那么多中餐厅?
因为开中餐馆对于华裔移民,不再只是一个从业选择,而是一种生存哲学在异国他乡的最好体现。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举个栗子,一个镇子里,你和一堆亲戚开了10家中餐馆,餐馆中的菜单和服务一模一样,这没有什么让人惊讶的。一个学校的学生还都穿一样的校服呢。
美国的中餐馆有多少,我给你横向对比一下,美国的墨西哥餐馆将近5万家,墨西哥裔移民占美国人口比例是10.8%;美国中餐厅是4万家左右,而华裔移民占比是1.2%。
看出来了吧,如果美国的墨西哥裔和华裔移民,在开餐馆上有一场竞争的话,那么华裔移民靠对方九分之一的人口,取得了80%的效果。这个投入产出比很惊人。
咱们先不管两个族裔从事职业的偏好,就只分享一件事,华裔的效率为什么会那么高?
给一个结论:因为“家庭”是最好的放大器。
先不聊别的,就追踪一种食物:幸运签饼。
幸运签饼其实不是华裔移民发明的,它的创始人是日本移民。明治维新之后,大量日本人移民美国,带来了一种叫做“茶饼”的东西,这也就是幸运签饼的原型。
但是珍珠港事件之后,日本移民被赶进了集中营。
日本人留下的餐馆,很快被从广东过去的,第一批华裔移民接手,幸运签饼的技术,也随之易手。
在《幸运签饼纪事》中,作者有一个比喻:美国的中餐馆就像寄居蟹的壳,餐馆可能一直开着,但主人已经更换好几轮了。
美国中餐馆的频繁易主,背后都是移民的涓流。
假设一个场景吧,王小明想要移民美国,但是不知道如何在异国他乡谋生。
这时候有个远方亲戚联系他,说自己在美国开了20年餐馆,已经扎稳了脚跟,现在准备退休。
王小明如果愿意,餐馆可以低价卖给他,餐馆的选址、菜品、市场都不需要他考虑。只要小明踏实肯干,就不用担心生活。
看出来了吧,中餐厅哪里是餐厅,它是“移民大礼包”中的重要一环,是新移民在美国生存的解决方案。
换句话说,中餐厅和农村人口进城务工,最开始居住的城中村没有任何区别。都是通往梦想的桥头堡、前哨站。
真正发生在美国的情况更有趣,我改写了原书的一段话,分享一下:
“和淘金潮的方向刚好相反。福州移民带着左宗棠鸡,从纽约向西扩张。在美国中部地区,他们遇上了带着幸运签饼的广东人。
广东人早一两代来到美国,正准备退休。他们把中餐馆卖给了福州人。后者很乐意接棒,继续在锅碗瓢盆中追寻美国梦。”
看出来了吧?两股移民的涓流,在美国中部汇在了一起。从此之后,美国所有的中餐馆,背后都是一个有无数家庭组成的,独特的行业社会网络。
这带来的结果很有意思,美国的中餐厅,不需要一个行业总会来定规范。只要是在某一座城市、某一个节点成功过的案例。马上就会在远方亲戚们的口口相传中,在整个美国扩散:
杂碎是旧金山的原创,牛肉三明治来自费城,左宗棠鸡的真正来源是台湾而不是湖南。
一个标准的美式中餐菜单上有一百多道菜品,在成为行业标准之前,这些菜可能只在一座城市获得过成功。
好了总结一下。为什么说“家庭”是最好的放大器,这个家庭指的不仅是血缘关系,而是一种共同认同,一种对于低调做事、勤俭致富、胳膊肘一致朝外等等生存方式的认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