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行囊,准备返校(北漂)。
整理书籍,一眼就瞥见床头放着的两本马克思·韦伯的著作,一本是《儒教与道教》,另一本是著名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上学期,选了门有关韦伯的慕课。正式开讲前,老师贴出了大量照片,从少年到老年,几乎无一例外,韦伯的眉头始终是紧锁的,似乎永远在痛苦、在紧张。
不知从何时起,养成了一个习惯——读一本书之前,先看看作者长什么样?一般书的封面上就有,没有就上网去找。
我不是外貌协会的,也没加入过任何类似组织或团体,呵呵。
看了韦伯的肖像,有个问题从心底迅速升起并挥之不去,即一个内心充满矛盾与冲突的人,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么?
这就是我为何要看作者长相,并非看他(她)帅不帅(美不美),我还不至于如此无聊,我想看的是作者的生命状态,即他活得怎么样?
一个人如果长期纠结于眉,那么有理由相信他也经常郁结于心。一个人脸上如果总是挂着笑容,那他的心情一般也差不了。
问题随之而来,若以此标准,许多书就没法读了!
西方文化擅长外在秩序的建构,东方文化则专注内在心灵的超越,是以一个重知识,一个则重智慧,一个重经验,一个则重修养。内在觉醒很重要,但不是说外在建构可以忽视。知识是种遮蔽,但同时也是一种力量。中国晚近的落后挨打,某种程度上难道不是忽视经验科学的结果?
这样一想,多少有些释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