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422113/1fa3244e847a2f03.jpg)
明确为什么要阅读
对于阅读对人生的意义,许多教育专家都有独到的见解。李镇西在他的《做最好的家长》一书中说,“在小学阶段,孩子最重要的习惯是读书的习惯。孩子的艺体特长可以少一些,但有一个习惯绝对不能少,那便是读书的习惯。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在孩子的童年时代,用好书把他们引入一个高尚的精神世界,为他们的人生打好‘人生底色’”。尹建莉也说,“有一根魔杖,哪个孩子一旦被他点中,就会变得更为聪明在学习和才能上更有潜力,这个魔杖就是课外阅读。”“孩子从小的阅读差别才是最重要的‘输赢’差别,从没有获得阅读熏陶的孩子,是真正从起点上就落后了一步
对于阅读的种种益处,其实是在孩子大点之后才看到的,对照一下,发现自己竟也无师自通地做了一些努力,谈不上成功,但也可聊以自慰。
尝试这三个小做法
一、培养阅读习惯越早越好
我本人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记得小时候没书看,糊顶棚的报纸,粘鞋底的纸片都不放过,好不容易从哪里得到一本书,就如饥似渴的一睹为快,废寝忘食、对外界人和事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的时候是常有的,那如痴如醉的忘我状态长大后就找不到了,因此长大后读的书到往往记得有限了。
虽然自己也没因读书较多出类拔萃,但对书那种发自内心的亲近和喜爱也就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孩子。
阅读不仅应该开始得早,而且应该读得足够多。记得孩子不满周岁时,就开始给她看书,起初是读给他听,她当然是听不懂的,听不懂也念,还指着字念,慢慢的孩子就对书产生了兴趣,并不知不觉的识了很多字,三岁时100个左右,开始自己囫囵吞枣地读,五岁时就认识一千多个字了,提早识字的好处是孩子早早的独立阅读,这是孩子提高阅读量的绝好办法。
二、在家里营造书香
一个不阅读的人是蒙昧的,一个不阅读的家庭是无趣的。茶余饭后,和孩子一起坐在沙发或倚在床头,捧一本书,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或柔和的灯光,那真是一幅再美不过的画面,再温馨不过的感觉了。
古人读书在马上,枕上,厕上。家长也可以借鉴,在包里,卫生间,卧室放上书,总有一本适合你的孩子。
有的家长自己沉浸在电视剧或电脑游戏中,却呵斥孩子去看书,殊不知孩子的特性是你越想叫他干什么,到会成了他的负担,效果倒不好,要想要孩子喜欢读书,就千万不要强制,教训他,没有任何目的地读,孩子才能感受到乐趣。家长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适宜的时机为孩子提供适宜的环境,相信孩子的天性都是喜爱阅读的,聪明的家长就是发掘他的这项潜能。
尹建莉说,孩子的阅读就是最好的修炼过程,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他的潜能。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阅读有很多研究,他说:“30年的经验让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 他指出缺乏阅读的坏处,“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奋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写作好的学生必然喜爱阅读。写作不好的孩子大多不爱读书,这几乎是所有语文老师的共识。
所以,如果聪明的家长明白读书的巨大意义,就不会舍本逐末,就会想方设法保持孩子的阅读兴趣。而孩子的大多数阅读时间是在家里,守好家这方阵地,我们就是胜利者。
三、多方面接触书本
不要把过多的时间都耗费到兴趣班上,要常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阅览室等地方,让书香浸染孩子,触摸那一本本散发着清香的书本,仿佛徜徉于人类文明的长廊,感受一个个智慧灵魂的独白,没有人能抵挡这样的心灵的冲击,好的书籍就是孩子最好的精神老师。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书可以买来读,也可以借来读,对于借书来读,《黄生借书说》中说的是“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日‘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形象地写出了借书与读自己书的两种不同心态,对于孩子也不妨试着这样去做。
借书来读就会赶时间读,恰恰可以促进孩子快速阅读能力,现在班里搞的读书角,规定学生的借阅时间的方法也很好。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快速阅读,读时不动唇,不出声,不指读,从一个字一个字的读逐步发展到一行行,几行行地读,新课标要求阅读一般现代文的速度,小学至少300字/每分钟,初中生至少500字/每分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新增了背诵优秀诗文的篇数和课外阅读的数量标准,“1—2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的总量40万字,5—6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9年期间学生课外读书量须达到400万字。
这还只是基本的要求,看看现实中许多孩子连这基本的量也没达到,这方面老师有一定责任,但现在一个班往往几十个学生,老师也鞭长莫及,最重要的是做家长的要担负起这项职责。
附——2018新课程标准阅读板块重点:
一、课程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的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语文学习过程。
二、总目标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三、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一二年级)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三四年级)
1.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阶段(五六年级)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第四阶段(七—九年级)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0.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12.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四、实施建议
阅读是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增强积累、体验和语感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五、评价建议
2.关于阅读的评价
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的要求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也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
默读的评价,应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第四学段侧重考察在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
略读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浏览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
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第一学段侧重考察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第二学段侧重考察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活动,考察其阅读量、阅读面以及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六、课外读物建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童话,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稻草人》《宝葫芦的秘密》等。
寓言,如中国古今寓言、《伊索寓言》等。
故事,如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中外童谣、儿童诗歌等。
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路遥《平凡的世界》、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夏绿蒂·勃朗特《简·爱》、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当代文学作品,包括儿童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中外各类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
科普科幻作品,如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