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国大家中,胡适是一个特别愿意给别人开书单的人。上世纪20年代,胡适曾开出一份非常著名的书单。当时,有一批清华的学生要出国留学,清华大学邀请胡适为青年学生拟一个“想在短时期中得着国故学的常识”的书目。
你如果不读书,谁都给不了你写作技巧于是,胡适开出了那个著名的“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并发表在《东方杂志》上。在当时的序言中,胡适说他“拟这个书目的时候,并不为国学有根底的人设想,只为普通青年人中想得一点系统的国学知识的人设想”,是对初学人来说,需“先引起他的真兴趣”的书目,并且此书目“不单是为私人用的,还可以供一切中小学校图书馆及地方公共图书馆之用”。
该书目加上序言有5000余字,列有工具之书14种,思想史之书百余种,文学史之书近80种。舍去刻本,我们来看一看文学史之部所列书目之一部分:
(三)文学史之部:《诗经集传》《诗经通论》 《诗本谊》《诗经原始》 《诗毛氏传疏》《檀弓》《礼记》《春秋左氏传》 《战国策》 《楚辞集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古文苑》 《续古文苑》《文选》 《文心雕龙》《乐府诗集》《唐文粹》 《唐文粹补遗》 《全唐诗》 《宋文鉴》《南宋文范》 《南宋文录》《宋诗抄》《宋诗抄补》《宋六十家词》 《四印斋王氏所刻宋元人词》《疆村所刻词》 《太平乐府》 《阳春白雪》《董解元弦索西厢》 《元曲选一百种》 《金文最》《元文类》《宋元戏曲史》《京本通俗小说》 《宣和遗事》《五代史平话》《明文在》《列朝诗集》 《明诗综》 《六十种曲》 《盛明杂剧》 《暖红室汇刻传奇》《笠翁十二种曲》《九种曲》《桃花扇》《长生殿》《龚定庵全集》《曾文正公文集》
这还是“为初学人及小图书馆计的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现在有多少人一看这数目都被吓哭了,我是连书名都念不全呢!窥一斑而见全豹。初学者都读这样的书,我们该不难理解为什么民国时期大师辈出了。在该书单序言中胡适也说,“那些国学有成绩的人大都是下死工夫笨干出来的”。
那时,稍微有点学问的人都读过很多旧书,有很深的国学根底,所以行文典雅丰赡,意蕴深远。而且那一代知识分子对西方人文原典多有研究与涉猎,在语言文字方面丝毫不在话下,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熔铸百家之中,建立起了自己卓越的思想体系。
面对这份书单,我们还能再提什么写作技巧吗?
2
有人可能会说,我们能和大师比吗?我们能和民国时期的人比吗?那时候毕竟文化根基尚存,文化传统未断。现代的人能有那样的古文基础吗?那我们就来看看现在写文比较成功的人,是如何进行创作的。
很多人只看到了《大师的写作课》作者舒明月特别会写,掌握了各种写作技巧,所以写书成功了。殊不知这只是表面。她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读了很多书,读了很多年的书,并不断把自己的思考进行分享。
立志于创作长篇小说的简书作者木小溪V,已经通过写作赚到了自由职业的第一桶金。在写文写不出来的时候,且看她是怎么说的:
最开始我经常卡文卡的厉害,一下笔就卡,对话写的诡异,动作生硬,人物刻画毫无特点。于是我想了个方法,对照同样的场景反复去读经典作品,如果是自己,又将怎样叙述。一字一句的分析,读的多了,几乎要将原著背下来,但再写到类似场景的时候,各种灵感直往外冒,完全超过了自己的原有水准。 ——木小溪V
就像学英语一样,读的多了,语感自然就出来了,词汇、句式、习惯用法等就会了然于胸。书读得多了,各种文本的丰富信息就会进入大脑沉淀、碰撞,酝酿,内心就会生发出灵感和火花,写文就容易。舍读书而营技巧,不是舍本逐末吗?
前几年,我们单位有八九个人一起组织了个读书会,每月定期开展读书活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每人读书都在15本以上,有两个人读了三四十本,并做了大量读书笔记。团队成员一共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了专业论文近20篇(全部是有稿酬的正规期刊),其中超过一半刊登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多数人职称评审顺利通过。
以前别说在正规刊物上发表,很多人写一篇像样的文章都很难。由于坚持阅读并作读书笔记,经常练笔就越写越顺。有的成员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甚至出现在权威刊物上,都激动得什么似的。他们从没学过什么写作技巧,不过是功到自然成罢了。时间和精力花在哪里,哪里就会开出花来。
3
没有好的输入,就不可能有好的输出。只有持续进行优质的输入,才会不断有优质的输出。受诗书濡染较多的人,往往文字“寂静而有力量,于平波水面中,狂澜深藏”。有一个著名的段子,你可能熟悉,放在这里也很能说明问题。
父子二人饮茶,谈到读书。儿问:“读书能有啥用?”父答:“我这么跟你说吧!你读了书,喝这茶时就会说:‘此茶汤色澄红透亮,气味幽香如兰,口感饱满纯正,圆润如诗,回味甘醇,齿颊留芳,韵味十足,顿觉如梦似幻,仿佛天上人间,真乃茶中极品!’而你如果没有读书,你就会说:‘卧槽!茶不孬!’”。
同是谈茶,哪一种文字更有力量呢?前者把一种难于捉摸的东西表现的那样充分,莹润,饱满,创造了一种“广远而微至”的意境美,于白描处生异彩,让人齿颊生津。后者就不用说了。如果没有深厚的阅读功底和丰富的审美体验,这样的境界和层次,这样优美典丽的语言,单靠技巧的训练能说得出来吗?
所谓道行越深,困难越小。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凡是优秀的写作者,无不是爱读书,多思考,勤写作。读书的时候要深入思考,才能更好地吸收书中的精华和营养,才能收到好的读书效果。这样日积月累,经过时日的沉淀,所读的书才能真正为写作所用。不仅如此,读书还可以使我们获得思想的启迪和价值观的引领。这是更重要的。
大道至简。最终的解决之道,往往是朴实而简单的。它就是定定地在那里,不需要注解,不容人辩驳,只待我们去发现。
尝试一下,把平时看手机的时段换成阅读纸质书籍,是不是会特别让人有一种心静的感觉?似乎回到了一种很传统的旧时光,心里踏实、沉静、妥帖、自然。
你本只想要一缕春风,春天却会给你整片海。
还是那句话,书在你手上,世界就在你手上——遑论写作技巧呢。
网友评论
人人都在谈看书,又有几人如你这般用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