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踞太原多年的北汉,是十国中的最后一个政权了。征讨北汉,刻不容缓。
神武的赵匡胤派出五路大军,直指太原。
北汉依附于辽国,而此时的辽国国主耶律贤和他的臣子,据说是同时期亚洲大陆上最强有力的政治班底。出征太原的五路大军的统帅,全都是驻守西北多年的宿将。
皆为巅峰状态的两军,正面交锋,结果殊难预料。但肯定的是,这一战,注定要血流成河。
但就在这时,突然从宋朝国内传来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一月前生龙活虎送他们出征的皇帝,英明神武的赵匡胤,死了。
怎么死的?
所有的人都想问,但宋朝官方的史料中,只留下了一句话——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
翻译成白话,即公元976年10月20日,夜,皇帝陛下死在了皇宫中的万岁殿里,时年五十岁。
寥寥数语,了却一生。
各类宋史中,也有好多关于赵匡胤突然病重,祭祀祈福的记录。但记录赵匡胤生平的《太祖实录》都被篡改了,其他笔记文章也不足为信。
癸丑夕,那一夜究竟发生了什么?后世各种文献中都有记录,但最为可信的正史《宋史》却是元人编著的。
作者说了,研究历史,永远都是先官方史,再其他史料,直到什么也没有时,才可以去看私人笔记。
史料就那么多,不管是否符合事实,但若是把它们精简浓缩后,分析出几个关键问题,怕是不是真相,也不远了。
那一晚究竟发生了什么?
涉及到赵匡胤之死的史料,官方、非官方,甚至私人笔记,研究下来,无非是想论证一个问题:赵光义到底杀没杀他哥。
把问题再细分一下,没杀,可有证据?杀了,用的什么办法?
文莹和尚的《湘山野录》中,记载了那个雪夜的烛光斧影。但烛光是兄弟二人宴饮时倒映在窗棂上的烛光,斧影则是赵匡胤自己用玉斧在雪地上戳刺,可以说此情此景皆为随侍宫人众目睽睽之下所见。当夜赵匡胤不明不白地死去,唯一蹊跷的地方,就是赵光义竟然留宿宫中,所以才能先于子嗣,在赵匡胤的灵柩前即位。
而司马光的《涑水纪闻》中,并未提及半点关于烛光斧影的隐秘,反而详述了赵匡胤死后的事情。
穿插在其中的,有一个关键人物,就是赵匡胤的内侍王继恩。史料中说,赵匡胤去世时大约四更,宋皇后唤来王继恩,传的是赵匡胤次子赵德芳。但不知为何,王继恩却找来了赵光义。
当宋皇后看到进宫来的是赵光义后,这里提到了她的一系列反常的举动。先是惊诧,后方醒悟,然后哭诉,并说出一句很是意味深长的话: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除文莹和尚和司马光的记载之外,徐大焯的《烬余录》中也对烛光斧影有描述,听来倒是非常生动,但内容太过香艳,倒像是民间田垄地头的话本小说,不提也罢。
如此看来,似乎就可以回答那个关键问题了。
第一,根据文莹和尚的记述,赵氏兄弟二人喝完酒后,赵匡胤活生生地出现在了众人面前,似乎并不存在毒害的机会。
第二,根据司马光的记述,在赵匡胤死之前,赵光义并不在现场,也谈不到谋害之嫌。
综上所述,赵光义杀兄证据不足。
开头做过一个假设,如果杀了,用的什么方法?
斧子?毒酒?
但赵匡胤平日手中把玩的玉斧似乎并不足以杀人,但话说回来,即便是一根针都有可能成为杀人凶器。
至于毒酒,倒是有可能。文莹和尚提到赵匡胤死后尸体的颜色“玉色莹然如出汤沐”,这样的体色变化似乎真的是中毒的表现(网友说这正是一氧化碳中毒的死状)。
以上皆为《如果这是宋史》中作者的观点和分析陈述。说来说去,全都是主观猜测。
古代科技落后真是一大遗憾,若是能有现代的监控摄像头,那么,怎么还会有那么多未解之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