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去城里卖血的路上,许三观看到同行的另两人拿出碗喝了好多水,虽然对“为何要喝那么多水”的答案仍心有疑虑,却依然借碗喝水。
喝完了想尿尿,可是另两人劝告他要等血卖完才能尿,否则水就白喝了。于是许三观同他俩一道,憋到内伤。
在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里,这个片段不由让我想到我们自己。
我们每天都在做着向他人看齐,向群体看齐,向“我们”中的“们”看齐的事,费尽心力,至死方休。
不信,你到一个群体中,如果事事凸显你的与众不同,你定会被嘲笑,最后被冷落。这个群体内隐形却强大的力量会让你狠狠地摔跟斗,继而让你知道,和别人不一样的代价有多大。
在群体意识里,一个人就算再聪明绝顶,才华盖世,家境显赫,他也应该有很多与群体一样的特征。同在这个社会,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大过群体性力量。而区区一个微不足道的你,处处显示你的不一样,你肯定是个没有进化完全的傻逼。
于是,很多人说话的时候,只要不是坏话,都喜欢说“咱们……”而听者会不自觉地联想起自己,然后顺着他的思维去考虑,不住地附和着“对啊对啊”。
当然,也会在某些时候,听者感觉不太对,我好像和你并不一样呢。但他还是可能在表面上点头说道“是的是的”。
不然呢?你要把你真实的不一样的想法侃侃而谈,令对方意识到并承认刚才他说错了吗?你如此不顾及他的面子,让他难受,轻则只是搅乱了这一次的聊天静水,重则让他远离你,并让其他人一同远离你。
2
人是群体性动物,离开社会这个大的群体,就像手脚尽失,甚至记忆尽毁一样。孤岛难存活,自古人怕“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于是,怕“被孤立”“被边缘”的心理就让人不自觉地在群体中,至少在表面上模糊自己的个性,隐藏真正的想法,以获得更多的认同,寻得支持和依靠。
所以,社会潮流偏好什么,你就跟着偏好什么;大众讨论什么话题,不管三七二十一,你也凑上去,能说就说,说不出也要看一看。
微信朋友圈里尽管五花八门,但你还可以分类,通过偏向你所喜欢(或者是不至于讨厌)的一群人,展望和展示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将你对这些群体的接纳渗透到思想和血液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合力,让自己安心。
当你身处一个微信群(当然,前提是这个群让你觉得于自己有利,你值得进入),群里有好几百人,恐怕有两种心理会让你产生焦虑——被淹没感和被异化感。
被淹没,又称被无视。在这个状态下,人很难找到存在感。这不同于“芸芸众生,我等皆凡人”的感觉,而是一种类似浓雾中睁不开眼的混沌感。你感觉到一些人正在奔跑,一些人正在跳跃,而你却困于雾中,不知所向,甚至感觉不到自己是否还在这里。
被异化,则是一种集体排斥反应。可能因为你曾表现出对群体的冷漠、攻击、蔑视等情绪,也可能因为你过于追求自我见解,渴求自我标榜和独立,或者是你的所思所想跟不上群体的节奏。凡此种种,导致你与整个群体不合。
3
为什么说这两种感觉容易让人感到焦虑呢?
东野圭吾的小说《变身》里,主人公成濑纯一的右脑被子弹打中,换上一个精神病杀人犯的右脑后,性格反差极大。
他从平平凡凡、老实安逸却单纯快乐的人变成了一个时刻都要用奋斗来充实自己、对社会平庸之人感到愤怒的暴力分子。
在尚未完全转变为精神病患者的过程中,对于无法很好地融入群体,成濑纯一虽然表现出了冷漠,但内心还是焦躁的。
他并不喜欢班长给他安排的独立工作,可是在工作与学习的过程中,他还是充满了热情。因为如果不能与自己认可的人群打交道,他便只能严谨冷静地把能量传输给机械化的工作。
但同时,这样的环境却加速了他大脑中精神病区域的扩散和恶化。致使他最后彻底转变为一个患有精神病的杀人犯。
也就是说,在精神正常的情形下,没有人可以抵抗群体的力量而健康独立地存在。而对于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来说,群体的认同更能提高自我价值,并带来“我可以变得更好”的心理效应。
无论是被淹没还是被异化,其结果都有可能让你丧失群体融入感,进而怀疑自我的适应性、个性的魅力度,甚至怀疑这一路过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自我怀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让你对自己的缺点看得更清晰,从而让你奋起克服与改良,也可能让你丧失信心,避而不前甚至转头倒退。
这就是焦虑的来源。
4
然而,人与人有多少共性,就有多少差异。虽然因为差异化致使群体之间划分成了不同的圈子。但也必须承认同一个圈子里的多样性。而你在这个圈子里的心理舒适度,可能比单纯拥护群体的力量来得更为重要一些。
这就涉及到我们要如何在群体中提高自我舒适度的问题。
有部分人,也许同变身前的成濑纯一一样,单纯平凡,没有太多想法,所以在一个群体中,趋同他人与自我价值相统一。他们潜意识并不害怕与他人不同,可实际上大大小小都与太多人相同。
还有部分人,重视自己的个人才华,期待自己的与众不同对群体乃至社会带来一定的正面意义。于是,如何分清场合,把握自我展现的度就成了关键因素。
这个恰当的度必然是要考虑群体的接纳度和包容度,继而衡量可以自我展现的面积。在不忘内心向上和自我成长的前提下。做到既可以为了大目标大理想而选择非原则问题屈就,也可以为了群体和平的需要做出一定的隐忍和让步。
这样做并不是模糊和隐藏自己,而是让自己更清晰地定位“我”与他人的关系,看到“我”与他人的差异。
最后的我们终究需要锻造出真正属于自己对外界是非好坏的感知力和评判标准。在此基础上,“和别人不一样”就是我们区别于他人的精华之所在。
有了这个密钥,我们可以自信地区分,什么是盲目随从,什么是不拘小节;什么是假意和平,什么是能屈能伸;什么是病树朽木,什么是莺歌燕舞。
在属于你的春天里,如果万物生长,还怕“和别人不一样”吗?
我是袁筱鱼,我喜欢自己的那么一点不一样,你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