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在外地学习时听一位语文名家讲公开课《端午的鸭蛋》。
因为是名家,又是公开课,要上出新意来,就刻意避开常规的设计,抛弃碎问碎答的习惯,以鸭蛋为主线,以思乡为暗流,大开大合引得学生与听课老师,把美食与故乡糅合在一起,唤醒了每个人特殊的情感回味。
一节课结束,大家都热烈鼓掌,表达敬意。
我敢肯定,这一节成功的课,从学生激动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的心潮起浮,我右边的一个小男生,眼珠子瞪得溜圆,表情痴迷,嘴角上翘,当听到老师用他那感染力极强的男中音朗读作者吃高邮鸭蛋的镜头时,他使劲咽了几口吐沫。
哈哈,这孩子的表情,我可是太熟悉了。
当年,我们几个上小学时每每看见那位城里姑娘早餐吃咸鸭蛋时,就是这个表情,不过我们不是正眼死盯着看,总要照顾一下,还不是太成熟的自尊心。
她的父母都是城里人,俗称商·品粮,那年月,非农业户口可是件很历害的身份,有多重要呢?我毕业后给成人补习班上课时,班里有位四十多岁的阿姨,小学毕业,为了儿子能有一个这样的身份,配得上城里的女朋友,她连着四年考民·师转正,就为考上了就能让儿子转成商品粮,那样就鱼跃龙门。
小时候对商品·粮的羡慕,全来自那枚咸鸭蛋。
早上,那位小姑娘的妈妈做好饭菜,要煮上两个咸鸭蛋。她好像不喜别的饭菜,要吃这个,只见她先是拿起来在桌子上轻轻一磕,再剥掉碎片,用筷子挖着吃,一筷子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有时会流到手指上,她就先低头吮一下,然后极有耐心地挖着吃,一点一点把蛋黄全部夹在蒸馍上吃完,余下的蛋清她就不吃了,给了她妈妈。这么说吧,当时小姑娘吃蛋黄的感觉放到现在,就像是吃阳澄湖大闸蟹里的蟹黄一样,优雅、从容、享受。
对于我们几个吃食堂的小学生来说,咸鸭蛋就是传说中的人间美味,也曾向家里大人讲过,会得一句话:那东西齁咸,小孩子吃了不好,就像方便面一样,不算是好东西。
是不是好东西不知道,但别人吃的那么陶醉,咸鸭蛋成了童年求而不得的一道美食印记。拿现在的话说,就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加的需求未·被满足,除了味道没有满足之外,隐隐约约还有一种感觉,城·里人有钱,生活好,不那么辛苦。所以当年老师说好好读书,将来能过上好日子时,心里是信服的。
要是把我曾经对咸鸭蛋的向往讲给孩子听,他们估计会笑个不停,嫌我没见过世面,好吃的好玩的,他们什么没吃过玩过,家里随时能端出来一大盘对半切开的咸鸭蛋,只吃黄不吃白那种吃法他们都吃够了。有什么特别向往的吃食没有?好像也没有,想吃什么家人会去做,不会做还能买,一网在手,天下我有。
扯远了,说回我的咸鸭蛋,因为对它存在那种原始的喜欢,我爱上了莲蓉蛋黄月·饼,爱上了蛋黄肉·粽,爱上了吃烙馍时卷进一个鸭蛋黄。一度觉得,我实现了咸鸭蛋自由,当然对它的高盐还是有顾忌的,并不会天天吃它,它和方便面一样,成为我偶尔缅怀以前快乐时光的一种道具。
在这次外出培训的间隙,听到几个同行在外面闲聊,说网上有一种来自较富庶地区人士的议论:“那些G·DP落后地区的财·政供·给人员,还不是靠我们给转·移支·付生存,怎么就不知道自己养活自己!”这话听得几个人叹气。
短暂沉默后,有一小姑娘说,我们这个月已经算是降·薪了,另一小姑娘讲,听说那些经济发达区域降的更历害,所以才在网上发牢·骚。
几个人说完走了,我却不知怎的又想起了我的咸鸭蛋,这倒底是自由了还是没自由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