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一个将历史圈起来展览的地方,虽然无法像考古学家那样亲临古迹现场,但依然能从那一件件隐藏岁月年轮的珍贵文物上面,了解历史、体味沧桑。像西安之类的历史古都,有很多经历千年百年仍保存下来的遗址,都被列为XXX遗址博物馆,不过这一篇,主要是针对正儿八经典藏、陈列文物这一类型的博物馆来写。记得去北京的时候,由于是跟团,原本去到诺大的国家博物馆很是兴奋,结果导游只给我们留了40分钟,基本就只看了个小角落,至今仍耿耿于怀,所以这一趟咸阳、西安自助游,从一开始就做好慢赏博物馆的打算,结果总是泡到人家下班,还漏掉个别展厅未能一览。
咸阳博物馆
虽然百度百科上说,咸阳博物馆是全国著名博物馆之一,但亲临现场的感觉,却是有点冷清,鲜有游客问津。咸阳博物馆自明朝初期建造至今,已历600多年,现在免费对外开放,直接在门口用身份证自助换票即可,因为展馆以秦为主,相对其它博物馆而言,这里绝对是了解大秦的首选。除了秦国文物,还有汉俑、碑林、玉器、宗教文物等展馆,地方也不算小,但很清静,因为人少,加上几大展馆外面均是绿意盎然,环境清雅,所以特别适合慢慢感受历史。
这条路叫中山路,当地人称老街,博物馆就在这。这条路很是亲切,两边印章店、烟花爆竹店、广告店、书画框店、流动水果摊等等,都不是游客热衷的商铺,所以是一个能更直观感受当地人生活的地方,许多商铺门口摆张麻将桌,邻里朋友,打的看的,一群人凑在一起,几张小钱就放在麻将桌上,也不知是咸阳不禁止小型赌博,还是这些人明目张胆,总之老街走下来,能看到好多处,当然也有下象棋的,纯粹下棋,没有金钱输赢
咸阳博物馆大门,文庙是其旧称,门口坐着两检票员,衣着很随意,由于没什么人来,坐得也很随意,就像在自家门口悠闲纳凉聊天的两大叔
秦国都城迁徙图,简要讲解一下~早在殷商时期,秦国先人帮商打周,结果商纣暴虐无道不得民心,倒台了,周一上来不用说,就把秦给轰到遥远的西部去跟戎狄玩,看似悲催,其实我倒觉得塞翁失马,秦先祖长期跟戎狄混在一起,就被传染到一些粗犷勇猛的血性基因,所以后来六国才觉得秦国是虎狼之国,不仅如此,秦人还成了养马好手,慢慢获得周的赏识,只是,我不记恨你了,但你还是留在那帮我堵住西戎吧。秦公觉得,这样下去,总跟着戎狄也不好混,于是秦国决定迁都,不能往东,那就往南嘛,于是南迁,在这个过程中,秦人不仅不怨恨被周流放,还积极学习周的先进文化,励精图治,不断进步,与周融合交好,一逮到机会就东迁,一直迁到雍城。西周没落的时候,周平王被迫东迁还得靠秦人护送,于是秦又获得了向东扩展的机会,地大了,都城没变,雍城作为秦都城近300年,直到献公迁栎阳,孝公迁咸阳,以及始皇计划的迁至长安阿房宫(其实当时还没有长安),可惜化为泡影,所以最后的咸阳城作为秦都将近150年,秦王朝灭亡,这个前面篇章已经写过,不再累赘。从秦国的迁都史,可以感受到秦人长达八个世纪不屈不饶、积极进取的追梦精神
如果说从迁都图看到秦人越挫越勇的过程,那这张统一六国图则能看到秦国所向披靡的成果。这是始皇大一统前的战绩,凭借着他曾祖父(就且认为他是真的嬴氏后代吧)昭襄王和战神白起铺下的平坦大道,始皇只要靠王翦去顺势收割一下就硕果累累了,灭了六国,仅用了短短9年,看似始皇创下的神话,其实我倒认为,功在前人,至少要先归功孝公和昭襄王
钟情于大秦,并不单因为大秦伟大的浴火重生经历,更因为它对后世深远持久的影响。商鞅变法的多项内容,成为后世治国制度的雏形,比如郡县制,虽不是商鞅首提,但商鞅推行郡县制的决心使得后来李斯进谏起来更加便利,也就使得后世实行起来顺水顺舟;又如统一度量衡,虽然更多人知道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度量衡,但李斯估计也是用了商鞅的点子(我猜),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车轨等等举措,绝对是改朝又换代后仍能回归大一统的原始基础;还有包括兄弟分家这一决定,更不用说,一直影响到20世纪计划生育前的那一代,估计二胎时代还将延续下去。这仅仅是大偶像商鞅时代的贡献,还有工艺责任制(如兵马俑上都刻有匠工的名字),估计也是今天我们责任制的起源,而李斯提出的(好吧很可能是盗用韩非子的)中央集权制度,也是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不仅汉承秦制,后世朝代都承了秦制,秦制就是中国社会制度的一个雏形,包括商鞅强有力的法制,也是我们今天法制社会的基石,所以即使当时只是在自己国土上玩(如果秦始皇派人出海寻找仙药不可以算中国的第一次海洋探索),没有国际往来(虽然没有国际往来,但它却是声名远扬,传播到希腊、罗马、波斯这些古国,当时在异邦口中的“秦”——“Qin”读“Chin”,便是如今中国的英文China的原型),但我觉得,对大中华文明发展贡献最大的,非大秦莫属,所以秦朝统一六国前,哪怕你齐桓公原来多厉害,你魏国、赵国、楚国等等后来也多厉害,但大一统前那段乱七八糟的时代,人们都是说先秦时期,而不说先齐、先楚什么的
商鞅量(复制品,出土的那件在陕历博),当年商鞅变法之一的统一度量衡的产物,容积为202.15毫升
凤鸟鸣文铜鼎(这些名字要是不拍下来还真记不住),西周中期秦人用的鼎,上面说了,西周时期,秦人还在跟着戎狄混,所以过着半游牧的生活,但秦人并不甘于现状,不记恨周,还不断学习周的先进文化,所以像这样出土的秦国青铜器,也是模仿西周的样式,带着西周的装饰风格
窃曲纹铜鼎~这个是春秋时期的,宝鸡出土,已经到了东周,秦已经迁都到雍城了。经历这么多年,鼎的风格也随之改变
先秦时期秦国遗址出土的骑马俑,是有点抽象,但好几千年的东西了,还有这模样已经不错。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骑马俑,穿着戎装的秦人,可以看出,当时秦人跟戎狄混,一边学习周的先进,一边也被戎狄影响,包括着装、骑射,能文能武
�
秦作坊出土的铁铲,虽然现在看多了铁铲,觉得没什么稀奇,但在几千年前,铁农具的推广却是国家大发展必不可少的。秦国的冶金业,尤其是冶铁业,长期居于各诸侯国之首,首创的实名责任追责制度,则是工艺提升的关键,而随着都江堰、郑国渠的建成,水利、农具的优势双剑合璧,秦的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这也加快了秦的统一事业进程。所以说,梦想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秦国在七国中笑到最后,绝对是一代一代前赴后继脚踏实地换来的,可敬可敬
秦铜剑,秦国的兵器也是比别人牛逼的,毕竟冶金业比别人厉害。秦国出土的兵器中有一把特别厉害的,在陕历博那边,后面再讲
修武府温杯~现代兴喝茶,泡茶要温杯,古时兴喝酒,喝酒也要温杯。温杯侧面刻有“修武府”三个字,介绍说,修武属魏,这温杯应是秦灭六国后在魏国搜刮占为己有的,所以最后在秦窑出土
这个厉害了,秦昭版,非常有历史价值,上面用秦篆刻着“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 立号为皇帝 乃诏丞相状 绾 法度量则不壹 歉疑者 皆明壹之。”就是秦始皇26年,昭告天下朕要统一度量衡啦,为了保存长久,就将昭文用刀刻在铜片上,称昭版,果然一存就存了2000多年,1961年在长陵秦手工业作坊遗址窖藏内出土。这么贵重的古董,当然是上交国家,所以原件现在在国博里,后来陕历博复制了一个,接着咸阳博物馆又复制了一个,就是这个了
左上为齐国刀币,左中为楚国蚁鼻币,左下为三晋(韩赵魏)布币,右为秦国钱半两,这样一看,就非常明显了,货币这么杂乱,不统一怎么行,不是说秦嬴了钱就得统一成它的形状,事实也是秦的钱半两设计是最好的,又方便串起来,又小巧方便携带,又符合古时天圆地方的说法,所以直到清朝还沿用着这个形状,就是到现在我们的硬币,不也是在它的基础上稍作修改罢了,影响够悠久吧
铜权,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又一产物,现代秤砣的前身
大秦展馆外面的一棵龙爪槐,这里绿化不错,想起北京颐和园里也有许多龙爪槐
水神骑凤空心砖~介绍上说,秦人的宗教观念处于多神崇拜的阶段,崇拜龙、凤、水神。他们往往将崇拜的神刻在砖上、壁画上(秦壁画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建筑壁画),这个空心砖上刻的是水神,据说是沟通上天和人间的神灵。空心砖是秦人智慧的一个产物,因为砖的中间是空心的,起到省料、轻盈、防潮、隔音的作用,上面会刻有不同的花纹,一般铺在宫殿台阶上作踏步用,因为取材好、工艺好,所以闻名于世,秦砖汉瓦一词也可以看出后世对秦砖的认可
秦咸阳宫考古发现的一号宫殿遗址的复原模型,共两层,两边对称,四周有回廊,墙壁有壁画,中心是实心的,最顶上是主殿,配有取暖的壁炉、沐浴排水的地漏、贮藏食物的冷藏窖,有复道、楼阁与其它宫殿相连接,是不是应有尽有?不要以为古代很落后,2000多年前的人已经有很高的建筑造诣了
彩绘铜合页,长陵车站秦手工业作坊遗址出土,历史看似悠久,几千年对一个人来说简直是无边无际,但对整个人类文明来说,不过眨眼功夫,2000多年前人们用的合页,跟我们今天用的合页,大同小异,这几个老古董,看起来跟几年前刚生产的样子也没差
陶滤水器(有点密集恐惧症),这个跟现代的滤水器相比就很粗糙了,总算能明显感受到现代文明的进步
陶窖底盆,这东西是用来搁在十几米深的竖井里冷藏食物的,最原始的冰箱,就在上面提到的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出土的,它也许放过孝公的某顿午餐材料,哈哈
陶井圈(秦咸阳宫遗址出土)和发掘现场图,如图,就是用于加箍井壁的,让水井更加坚固、不易坍塌,实用美观。考古在秦的制陶作坊区域发现了大量水井遗存,是够坚固的,这么多年还在
另一个展厅,玉器展厅。这些是咸阳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单孔石斧,在那个还没有铜器铁器的遥远时代,人们的工具都是石头
春秋晚期的蟠螭纹绿玉环~在新石器时期,人们打磨不同石材的工程中,不但积累了各种打、磨时期的经验,还从石器中甄别出材质较为特殊、较普通石材美观的玉材,至新石器时期末,玉器已经从石器中分离出来了,并脱离工具的功能,往后,再慢慢演化为祭祀礼器或象征权利地位的配饰。随着时代变迁,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玉器,配饰、生活器具,甚至陪葬品,但依然作为达官贵人之类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的身份地位象征,所以玉器时至今日,虽不再被王公贵族占有,但更多仍是有钱人家把玩的奢侈品,时代变迁,阶级味道不过稍微变淡罢了�
古人相信以玉敛尸会永久不腐,所以玉不仅成为贵族的陪葬品,甚至成了敛尸品(主要是汉朝,西汉盛行厚葬,陪葬、敛尸的玉制品,都是墓主身份等级的象征),比较闻名的有金缕玉衣,算是最高规格的玉敛服,上图分别是蝉形玉唅、玉眼罩、玉鼻塞,还有玉握、玉肛塞等等,多为西汉时期文物,顾名思义,不多啰嗦
玉剑首和玉剑格~在我印象中,古代的贵族和将士总是剑不离身,为了美观,同时作为一种炫耀财富、区分官阶的手段,玉也被镶在了剑柄、剑鞘上,这种做法出现于西周,盛行于春秋战国和秦汉,但隋唐后就绝迹了。
唐代的四面佛。佛教大约是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随后不断传播,自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宋,经历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体现在佛造像的形象、衣着变化,体现在思想内涵与儒教、道教相融合等等,如唐代的佛造像大都体貌雍容,又如佛教艺术与碑刻艺术结合后,经常出现佛、道造像同刻一碑的情况。一种宗教,一种信仰,就是经过本土演化后,才更易为人所接受。对于不信仰佛教的人,佛教仍能作为一门艺术被品鉴,而对于信仰佛教的人,其慈悲、庄严、平和的精神内涵,几乎可成为指引人生走向的明灯,且无关贫富阶层,无关文化成就,这也许正是佛教得以传播盛行、得以被尊崇的一个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