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农村的习俗,过了正月十五,年就算结束,接下来的日子便缺少了过年时的热闹劲儿。但正月十六是个特珠的日子,人们注重的程度不亚于过年。
正月十六是送祖宗的日子,是春节期间最后一个隆重的节日。这个节日不是国家规定的节假日,但在农村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天还在夜幕的笼罩中,村里就响起了鞭炮声,那是早起的人们开始送祖宗了。
送祖宗是我们这一带的古老习俗。辈辈相传延续至今。每年的正月十六,人们都不约而同雷打不动地进行着这个庄重的仪式。
送祖宗一般都是家里的男主人,若男主人外出打工或有其他特殊情况则由女主人代替。
男主人天不亮就起来,煮上一碗热气腾腾肉饺子,放在香雾缭绕的祖宗案前,同时会说:“吃了饺子去赶会吧。”(正月十六是宣务山庙会)。然后,恭恭敬敬地磕头,在案前焚烧纸钱,再用几张烧纸卷成松紧适宜的筒状,用正在燃烧的纸钱火引着,趁着黎明前的黑暗,出门用燃着的烧纸引领着祖先的灵魂放在路口。有心细的人,还会围着燃烧的烧纸画一个大半圆,出口指向宣务山的方向 ,似乎是怕祖先赶庙会迷了路。自此后的一年中,几乎不用再给祖宗上供。
吃过晚饭,要烤柏灵火儿。家家户户把早已备好的柴火(棉柴、玉米秸等)抱到门前点燃。燃烧的过程中,人们无一例外地都会或多或少放进柏树枝,传说柏树枝能避鬼神。
曾记得小时侯烤柏灵火的场景,是那样的热闹欢快。当时不知烤柏灵火是何用意,只觉得好玩。听老人们说,烤够一百家柏灵火,身体不得病。于是,年轻人便三五成群地嘻笑打闹着烤了一家又一家,一边烤一边数算着烤了几家,还差多少家才能凑够一百家,到后来数着数着,连自己也忘了到底烤了几家。
家里的女主人在烤柏灵火时,会特意留下一柏树枝,把做饭的灶台统一扫过,说是不招虫蝇。扫后再放进火堆。女主人还会拿一块干粮(大多时候是窝窝头)放进满是火星的灰烬里烧一会儿,拿出来拍一拍粘在烤焦的干粮上的灰尘,分给家人吃,大人说吃了柏灵火儿烤的干粮不生杂病。
火光不见了,门前也没了先前的热闹劲儿,灰烬里火星在逐渐变少,这时,男主人就会把门前的灰拨拉成一个半圆形,犹似一个 密不透风的屏障,把亲人的魂灵与现实中的我们隔离开了,亲人的魂灵驭长风重又回归天堂。地上的儿孙期盼着再一个新年来临时,与逝去的亲人们再次灵魂团聚,再来近距离的心灵对话。
烤柏灵火儿的用意何在?我没有问过父母,也没问过旁人,自是不很清楚,没兴趣也没心思去弄明白这个问题。直到父母先后去世后,每年烤柏灵火由我代替了父亲的角色,成了主角。看着那升腾的火苗,我想到父亲健在时,从除夕中午开始,直到正月十五,每到吃饭时间,父亲就会准时地先端一碗饭一个馍,恭恭敬敬地放在祖宗案前,偶尔忘记一两回,虽说后来补上了,父亲也会很内疚地埋怨自己一番。
有句歌词是这样写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后来,给祖宗上供就由父亲变成了我,我望着祖宗案,似乎看到父母的容貌映现出来,我感到父母是在跟我一起欢度这祥和的春节。
直到这时,我才有些明白为什么要烤柏灵火儿。
爱不应忘记,恩理应常念。但我们不应一味地沉浸于过去,还要抬头向前看,我们的生活还要继续,还要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我们逝去的亲人也一定希望我们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应该把思念装在心里,继续我们人生的行程。这大概就是人们年年烤柏灵火的用意吧。
如果我们一味地沉湎于对亲人的想念而忘了我们的生活,这不应该。亲人的在天之灵也不会允许我们因思念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让儿女过上富足的日子,这不正是逝去的亲人的心愿吗?
正月十六送祖宗烤柏灵火儿的习俗,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正是因为这个习俗充分表达了人们的内心所想,既让人寄托了思念,又能使人轻装前进,开创美好的未来。这样的节日定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