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在中国渊远流长,戏曲里的人物往往也是来自小说演义、从民间野史的传说、经过艺术家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往往被赋予了独特的标签,画上了特有的脸谱,比如三国时候的曹操,他本是一个性格复杂、众说纷纭的人物,但在戏曲里就是画着白脸的奸臣形象,有这么一个人,他因为当着众人擂鼓,痛骂奸臣曹操,也被人称赞有气节,这个人就是祢衡。然而在真实历史上,祢衡真的是这样的一个完美忠臣的形象吗?
祢衡在那个时代也可以算得上名士了。名士可以说是当时很有权威的人物,他素来和北海的孔融关系很好,孔融比他大二十岁,两人算得上是忘年交了,平时不免互相吹捧一番。祢衡称赞孔融“孔丘再世”,孔融称赞祢衡“颜回复生”。在祢衡的眼里,只有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即杨修),才算得上一号人物,别人都入不了他的法眼。
![](https://img.haomeiwen.com/i14634710/d8e30c072832d8b7.png)
孔融把祢衡隆重推荐给曹操,曹操早听说他的名声,自然是来者不拒。可是祢衡并不好相处,平时就是个狂人。摊上这么个主,曹操也很无奈,当时的曹操正是在群雄讨伐董卓之后,招贤纳士,求贤若渴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其影响力。这家伙顶了一个名士的头衔,要是随意处置了,难免伤了天下仕子之心,谁还来投奔他?
曹操虽然不得不用他,但也不想给他大官做,于是安排了他一个击鼓手的职务。祢衡也不推辞,欣然领命。来日曹操大宴宾客。祢衡也不穿鼓手制服,睡到日上三竿才到来,就穿平常破破烂烂的旧衣服,上场就敲上了,把这鼓敲得慷慨悲壮,像丧钟似的,真是闻者伤心见者流泪,曹操心头这个气啊,又不好当场发作,只好问他,你为什么不穿制服。祢衡不慌不忙,把衣服脱个精光,一丝不挂傲立于大庭广众之下,坦然自得。宾客都捂住了眼睛,那画面太美不敢看。
曹操这下反而是无奈的笑了:“本来想羞辱一下祢衡,反而被他羞辱了。”后来孔融了祢衡这做法埋怨不已,只数落祢衡不会做人,搞得他这个推荐人也不好做,里外不是人了。祢衡同志表示承认到了自己的错误,孔融很欣慰,写信给曹操,说此人有狂病,别跟他一般见识,能不能再给他一次的机会?
当时孔融也算是一方郡守,曹操不得不给个面子,重新启用祢衡,结果这个祢衡又当着众人破口大骂,将曹操手底下的人都骂了一遍。骂完手底下人骂曹操,祖孙三代都骂遍了,还拄着一根杂木棒棒,点着地板打着节奏骂,骂得节奏分明有声有色,把曹操气个半死,但是他当时的势力还不如袁绍,乱杀贤士只会落得不好的名声,曹操深知这个道理,愣是按下了心头这股怒火,没下手杀他,把他打发到刘表那里去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4634710/b420b3b2ba9726b0.png)
其实个人认为,祢衡并不是有什么所谓气节,他不光是骂曹操,他是见人就骂,瞧不上任何人,他还骂过很多汉朝的老臣,这些还好都是文人,听说过他的名声,不想与他一般见识他是存心和当时的社会作对,就是一个喷子。
后来,他又到了荆州刘表那里,刘表年轻是可是号称“荆襄八俊”之一,是有儒雅风度的翩翩君子,这样一个老好人他也瞧不起。祢衡同样对刘表手下的人多有不敬之辞,刘表也非常厌恶他,又把他打发到黄祖那里。这回祢衡终于没有幸运了,黄祖一介武夫,大老粗一个,祢衡这回没搞清对象,和黄祖一起喝酒,醉了之后一言不合就又开喷,黄祖可是炮仗脾气,大怒拔剑,祢衡这次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最后他也为自己的狂妄付出了代价,死在黄祖手里,那年才只有二十六岁。曹操得知这个消息大笑,嘲笑他不过是一介腐儒,自取死路罢了。
祢衡是那种做人太绝的人,没有给自己留一点后路,如他所赞赏的杨修,也不是真正的聪明。真正的聪明是识得时务,知道进退,懂得收敛,聪明才智放在有用的事情上,如司马懿这般当世奇才,在曹操在世时并没有发迹迹象,在魏国建立后,才逐渐崭露头角,韬光养晦、忍辱负重数十年,最终在高平陵政变中取得大权,这才是真正的智者。
无戒90天成长训练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