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拉各斯

作者: 黄磊的简书 | 来源:发表于2018-09-20 03:39 被阅读947次
    印象拉各斯

    印象拉各斯

        自2008年起,整十个年头,因为工作原因不知不觉间竟来过拉各斯六次了,时间真是一把飞刀,把人和事都打磨得越发平和圆滑了。除了零星的些许照片,却不曾为它留下只言片语,许是为它一成不变的环境影响到疲倦了罢!这次有朋友问到对拉各斯的感觉如何,一时之间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便就着零星的照片拼接一些零碎而片面的记忆和印象。

                    一、环境

          初到拉各斯,我便被它的市容惊到了:街道两旁全是黑压压成群结队的人们,有的在聊天说笑,有的在吆喝卖各种各样的东西,有的就坐在一条小凳或者地上发呆,眼珠随着行人的步伐飘忽,有的头上顶着物品疾步行走,有的在追着黄色的破旧面包车跳上门边........仿佛是无穷无尽的人,挤得连伸脚的缝隙都难寻,而深黑色的肌肤更加深了这种感觉。

          街道永远是坑坑洼洼的,当地的司机早已适应路况,一辆辆车开得飞快。路上少见豪华汽车,基本上是二手车,以日系车尤其是丰田牌为多,大多数车的油漆掉的稀里哗啦惨不忍睹,路边的黄色面包车上高音喇叭大声的招呼客人,车门哐啷哐啷的好像随时会掉下来,每辆载客车的门永远是敞开的,售票员或没有座位的乘客拉着门把站着,风吹过衣襟飘起来雄赳赳的样子,像是奔向战场的列车。由于雨季漫长,道路上满是泥泞,一辆辆疾驰而过的车溅起一身泥水,行人却毫无怨言,依旧或疾或徐的向前走去。

    印象拉各斯

          很多街道虽然标着“St.",却只不过是狭窄逼仄的小巷,路极其颠簸,车在其中如同小船航行在波涛起伏的海上,摇摇晃晃左腾右挪,初到者难免会头晕目眩。很多道口信号灯也没有,晚上的路灯基本上没有电,整个道路笼罩在黑暗中,和街边永无休止忙碌的人们融为一体,只有一个个路边摊上的节能灯和松子油灯火照亮着这个古老的城市。

                      二、集市

        整个拉各斯是一个庞大的路边集市,没有城管,没有规划,无论是大路两边还是街头巷尾,一律是不同产品的集市。拉各斯人似乎人人都是生意人,无论老少妇孺,而且极其吃苦耐劳,夜晚到10点钟无数个夜市仍然坚守着,哪怕已经顾客寂寥。刮风下雨的时候灯火摇摇欲灭,黑衣黑肤的人们白色的眼珠滴溜溜的转动,继续燃烧着希望,偶尔遇到行人走过,咧嘴打个招呼,便露出洁白的牙齿,像夜空中的一弯新月。

          路边的集市绵延不断,似乎永无止境。外面是卖水果、肉类、蔬菜等日常用品的摊位,里面是服装、布料、鞋帽等家居生活品的铺位,和谐相处,并无任何的违和感。卖电子产品的集中在几个大市场,如idi-oro、alaba 等地,往往是陈旧的铁皮棚,也有水泥砌的简易商铺,店面拥挤不堪,几乎无法转身。因为电力紧张,很多店家都是漆黑一片,店主孤零零的坐在小小一角,安静的等着顾客上门。

    印象拉各斯

          在以前的印象中,只有南非人开的“shoprite "和几家中国超市颇具规模。如今的拉各斯情况也有所改观,涌现了几个新兴的市场,如trade fair、computer village 等市场,规划已经清晰了不少,也有“tecno "、“Samsung "等大品牌连锁入驻了。Computer village 里一律的是手机和电脑配件,产品价廉物美,来自中国、印度等地的低价产品源源不断的运来,看上去包装艳丽、玲琅满目,店面整洁周正,由于租金昂贵,面积都很小,走在其中须要侧身拱背,感觉这里的店家都是做国际贸易的老手,对价格和品质了然于胸,大多数闯荡过世界见多识广。

        拉各斯居然还有一座“China town”,我曾经慕名前往过一次。来到门口,是标志性的中国风三拱城门砖墙,“中国城”三个烫金大字赫然眼底。进到里面,各种各样的店铺呈现在眼前:服装店为多,也有首饰、电子、木材类乃至于杂货店。问了一个来自北京的服装店主,来这已经十年了,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还是一口的京片子和考究的穿着打扮。杂货店主来自福建,老板五十多岁,极其朴素,不修边幅,当我问他这里的生活时,只是很淡然的回了句,“都是为了生活,到哪不吃苦啊”。那家首饰店是个中国女老板,雇了好几个黑妞售货,看上去忙的不亦乐乎,生意很是不错。倒是另一家服装店的两个合伙人店主,都是80后,看上去文质彬彬,每天开着崭新的丰田到处拜访客户,雇了不少黑人伙计,生意做的风生水起。

    印象拉各斯

          据当地的朋友介绍,拉各斯聚集了来自尼日利亚各地的“淘金者”,这是西非地区最大的经济城市,好比是中国的广州。尼国主要的民族有豪萨、约罗巴、伊博族等,豪萨族一向来比较闲适,政府也有一些补助,他们的男人基本上是不用太努力工作的,女人承担了大部分的养家责任;而约罗巴和伊博族就辛苦的多,当地人抱怨最多的就是政府官员的腐败问题,虽然尼国人口众多(是非洲第一大人口国有1.7亿人)、资源丰富(是非洲第二、世界第十大石油产出国),然而由于政府官员的严重腐败,这些收入并没有能够给人民的生活和城市的建设带来多大的改观,约罗巴和伊博族人几乎只能靠自己精于算计吃苦耐劳的做生意能力才有希望改变贫困的生活,所以也练就了他们超出常人的生意能力,伊博人甚至被称为“非洲的犹太人”。

                    三、人们

        14世纪中叶马里帝国的伊斯兰传教士们将伊斯兰教传入了尼日利亚,1861年英国在拉各斯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将基督教传入了拉各斯,今天的拉各斯两种教派和平共处,街头既有穿着白袍白帽的伊斯兰教徒,也有更多的基督徒。这里的人们普遍及其虔诚,对真主或上帝无比信仰,打心底里相信真主和上帝会给他们带来美好的生活。

          我的客户都是基督徒,每次当我的生意遇到困难的时候,或者他们自己的生意、国家经济出现问题的时候,总是以一句“God will bless"乐观面对。当他们每天来到商铺的第一件事就是祈祷,吃饭之前也必先祈祷,在不算轻松的日子里,信仰的力量无疑是巨大的。我的另外一位当地朋友曾经在中国生活过,回国后很不适应,认为当地的生活实在是太艰难了,即使有钱也无法享受到一流的医疗、教育、生活服务,他形容其为“suffering "(受难),但是又加了一句当地人“smiling and suffering ",(微笑着面对苦难),我想因为他们心中的真主和上帝是精神的力量、幸福的源泉。

          我曾经在拉各斯大学边上的大教堂参加过他们的祈祷仪式,一个普通的星期天,教堂的内外挤满了前来祈祷的人群,可以用“水泄不通”四个字形容。当播放神父讲解圣经经文的时候,所有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背的滚瓜烂熟,跟随神父的声音抑扬顿挫,手时而伸展、时而垂下、时而挥向天空、时而握拳攥力,身体剧烈的抖动、有节奏的上下起伏、左右摇摆,可以感天动地!我也被当场的氛围给震撼到,发自内心的捐了1000奈拉(约3美金)。

          这里的人们天生都是艺术家,无论贫富贵贱,只要听到音乐就会忘记一切,这也许和他们从小受到教堂、清真寺音乐的熏陶有关,更可能来自血液里与生俱来的奔放激情有关。家家户户、街头巷尾、大路两侧,一台价廉物美的音响是不可或缺的,功率和低频共振是他们最看重的。无论是婚嫁喜事,还是日常娱乐,甚至是葬礼,人们一概的载歌载舞、欢欣热闹,街头永远都有简易至极的party 在开张,每天都有震耳欲聋的歌声、唱念圣经声嘶力竭的吼声在空气中。我看过朋友的一段视频,当地老人去世后人们抬着棺椁,迎合着欢快的乐曲边走边舞,在他们的心中老人只是去上帝那里报到了,是值得庆幸祝贺的事情。平时当人们心中有烦恼痛苦的时候,也是用音乐来释放,当地特别流行激昂连贯的说唱音乐Rap,从以前的Michael jackson,到如今的非洲著名说唱歌手,每次我听了都会担心里面的歌手气息能否接的上,简单的几句大白话就可以激动地唱说一曲。拉各斯的街头便这般流行着喧闹的音乐、布道者的演讲、小贩的吆喝,空气永远都是嘈杂喧闹的,片刻也无法安静,以至于在任何公开场合想听清楚手机来电都很困难,须异常努力的去捕捉信息,当地人却乐在其中,练就了敏锐的听力。

          拉各斯虽然时有抢劫案件发生,尤其是在圣诞节前后,但是当地人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有礼貌的。他们互相见面时,会用大拇指互相触碰后,打一个响指,再紧紧握手,如果是吃饭聚会时,几个好友更是会互相吹捧下,用手背连续相触,高声连说三句“以利---以利----以利”,(有钱人的意思),对我这个“外国人”则以“奥菲亚阿芙罗”(外国老板)来应之。我参加过几次宴会,每次黑人兄弟们都高声谈笑,但更多的是争辩,当谈到一个有分歧或感兴趣的话题时,每个人都抢着发言,根本不给对方畅所欲言的机会,不争个面红耳赤绝不罢休,这时候“有理在于声高”,一定是以喉咙最响的那个胜出,但是通常情况下不用担心伤了和气,聚会结束,一起在草丛中撒个尿,“一尿抿恩仇”,乐呵呵的“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去了。

          我去过几次当地的一个市场,每次总有一个看车子的小个子黑人特别热情,哪怕事隔多年,他对我也能记得一清二楚。一见到我,他总是大老远甚至隔着汽车窗户就喊道“Oga Charles "(我的英文名Charles,Oga是伊博语老板的意思),然后就是露出诡异的笑问道,“从中国给我带礼物了吗?”,没有也没关系,但是因为我知道他,每次都会丢个100奈拉给他(约三毛美金),他便来一句“dollar dollar",我便回一句“no dollar ",他也就乐呵呵的闪开了,有时候也会主动帮开车门表示感谢。

    印象拉各斯

          当地的一个大客户很热情,无论在生意场上如何剑拔弩张,结束后一定要请我去拉各斯有名的中餐馆“Zan garden"撮一顿。让我感动的不是美味佳肴,而是他以60出头的长者身份,一定亲自开车携夫人来很远的我下榻的酒店,然后再穿过拥堵不堪的闹市,来回差不多两个多小时,每次我让他叫司机甚至他的儿子来载我时,他都一口回绝,一定要亲力亲为,让我既感动又不安。我想,这也是他的为人处事高人之处,后来我看到李嘉诚以华人首富、长者之尊接待时鞠躬弯腰双手紧握客人的手满脸堆笑时,我明白了“成功的人总是那么相似,不成功的人各有各的不足”。

                    四、大洋

        维多利亚岛是拉各斯举行领事区,很多外国领事馆驻扎在此,这里也同时是尼富人区和各国侨民汇集的地方。去过两次,确实感受到她的不一样。

          和前面所看到的场景不一样,维多利亚岛上干净整洁,路边的大厦虽然不高,却宁静现代,椰树成荫,路上行人的肤色也明显多了起来。这里明显可以见到更多的中国同胞和西方游客。

          而我,早已经向往那一望无际的大西洋了。来到一片叫“bar beach"的海滩,那是一望无际的白啊:其实大洋的水是淡蓝色的,非常淡近乎白,远方完全望不到边,海浪不算汹涌,微微起伏着,只有拍打到岸边发出的“啪啪”声才提示着他的威力。大洋中央是一艘艘远洋轮:“cosco "、“maskline "、“pil",“China shipping ",“evergreen ",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跃然眼前,就是它们将来自中国的货物不远万里运输到拉各斯港,给尼日利亚和周边西非国家的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

          如果在国内,这里一定早开发成商业高度发达的海滨了,沙滩、浴场、商店、游乐场、游人,可以想像呈现出来的景象。可是这里除了稀稀落落的游客,几乎是一张白纸,记得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只有一头骆驼在那里,在主人的强烈而热情的推荐下,我勉强骑上拍了张照片,算是“到此一游”,价格大约800奈拉(那时候约5个美金),也不算便宜,不过那是当时唯一的娱乐设施了。而当我2015年第二次去的时候,那里已经开始填海,据说已经准备开始开发别墅了。而这次的行程安排太紧,实在是没有时间去潇洒走一回了,留点念想留点遗憾吧。

          只有到了这浩瀚无边的大洋,才能呼吸到如此清新纯净的空气,将拉各斯市区的浑浊压抑的空气一扫而空,咸和鱼腥味没关系,反而有点亲切,那是家乡的味道,心灵相连的感觉。

    印象拉各斯

                    五、机场

        最后还是不得不写一下拉各斯机场,因为这里也让我留下了另一番深刻的“印象”。

        拉各斯机场是一座陈旧的小机场,全称叫“穆尔塔拉穆罕默德国际机场”,当我第一次到达此地时,便感受到了它的简陋:机场里到处都是游荡的人群,工作人员懒散的站着或坐着,只有一条行李提取线还时不时停下来,没有任何大型显示屏,没有问询处,手推车没有免费使用的,在等待了一个多小时后才取到了行李。而出关的时候,虽然我的手续齐全,可是机场检查人员却一个个带着诡异的笑容索要小费,第一次去的时候没有经验,没有带奈拉,只得给人民币,没想到他们也要。因为不知道国情,抱着不想找麻烦的心态,还是乖乖的给了小费。

          出了机场,到处都是凑上来想帮你提行李要小费的人,黑压压一大片,很多是不由分说的,好在有客户来接机,不然还真不知道如何应对,看到那么多牛高马大的黑非洲人群,还真有点担心害怕。前面几次来都没有停车场,就凹凸不平的泥路上横七竖八的停着各类破旧汽车。这次来有所改善,新建了一个停车场,虽然略显简陋,什么智能设备都没有,但是在客户眼里也算是“nice"了。

          最痛苦的要算是离境了,因为带了客户的样品,便成了盘剥的对象了。进机场首先不得不花费2000奈拉(约6美金)找当地黑人用推车带进机场值机处,接下来便是行李检查,有5、6个检查人员,你得抓紧一一打点(有客户和那个黑人通关在便宜些也要每人200奈拉,如果没有当地人估计是天文数字),你打点完马上是免检的手势,否则你会在极其低效的状态下等着严格检查吧。到了办理托运行李的时候,还是要打点,有时候连邻位的工作人员也会想你伸手),不然你就等着慢慢煎熬吧。我很纳闷的是:明明所有地方都有安装摄像头,为什么他们还是如此的明目张胆呢?

          到了随身行李过安检了,马上有人自告奋勇帮你填写出境单,千万不要以为遇到了活雷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切都是小费、奈拉(如果你有美金当然更欢迎)。过安检后有三、四个人翻包检查,无论你的行李在过机器时有无警报。他们若无其事的翻看着包,双眼灵动的向你挤眉弄眼,手指向包内,嘴里念念有词“chok chok",后来我才弄明白那就是巧克力的意思,是小费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你得赶紧塞个200奈拉在包里,以免打开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没想到进机场前还有两个人把手,熟门熟路又是一人200奈拉,没想到有人居然嫌弃太少,只得很油腔滑调的耍个太极“no money ",匆匆离开拦路虎。终于可以见到登机口了,远远看去还是开包检查,我也是晕了:机器、安检、二关,这里还能有什么鬼?无奈,人家很认真,必须反复监督,其中一位女安检居然会说流利的中文“你好”,又来一句“Are you married?take me to China ",(你结婚了吗?带我去中国),周围的工作人员哈哈大笑,正当我以为自己魅力无穷征服了黑妞无需小费的时候,一句温柔无比的“chok chok "又将我无情的拉回到现实,只得含恨带羞扔小费,奈拉花光了给了一元人民币,居然也可以,我真是服了。

          后来上网查了下,发现和我有相同的拉各斯机场经历者不在少数,更多的人只是没有写出来而已。机场是一个国家的窗口,拉各斯机场为尼日利亚人民的友好抹黑了。

    印象拉各斯

          夜已经深了,对拉各斯的印象爱恨交加,错综复杂,以至于无法准确的描述我的感受,我做到了“smiling and suffering ",我也坚信“God will bless us",拉各斯,纵使你的不完美,我依然会来!最后用笔者原创的节选诗歌结束本文:

                  黑夜里的波浪
                  迎来了黎明前的曙光
                  鱼儿在深海里徜徉
                  溯拉各斯的洋流而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印象拉各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hxg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