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纯属虚构
东方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濒黄海,南倚长江,与上海隔江相望,总面积1100平方公里,108万人口。这108万人口,全靠1100平方公里土地养育着。一代代勤奋耕作,但由于人多地少,一直贫穷落后。但她生出了一个健壮的儿子,带领大家改变面貌,脱贫致富。他的姓名叫曹剑平。
曹剑平出生于1945年,家住东方市三星村。由于幼年丧父,靠母亲一人养大,读至初中辍学,回家种田。在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启了耕者有其田的生活。他经历了合作社、人民公社、分田到户、乡镇建制的整个农村变革历程。
农业合作社时他是农民;人民公社时他是生产队长一一大队书记一一公社书记;乡镇建制他是公社书记一一东方市人大副主任一一东方市政府副市长一一东方市市委副书记。他的被提拔正宗体现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实事求是、论功提拔、德才兼备的精神。他的升官是凭他的人品、能力、贡献而得。
1、一九七八夏天,东方县召开全县棉花生产广播会议,县委樊副主任讲话:“天气炎热,干旱势头不退,红踟蛛暴发,迅速行动起来,抗旱、打药、保花。各区委要加强督促,各党委要深入基层抓落实。”各地闻风而动,全县棉田到处飘扬着乐果乳剂农药味道。但由于干旱红蜘蛛顽固不化,许多地方还在漫延。在天补区,曹剑平的三星乡灾害最严重,区委组织到三星乡开棉花生产现场会,三星作为重灾区,警示大家吸取教训,并立即补救。
在粮棉生产上,三星乡一直比较后进,有句歌谣:三星,三星,真正伤心;棉花叶子象火焦,萝蔸小得象葡萄……上级领导对三星非常不满,帮助三星总结原因,一针见血指出,三星的问题出在忙了副业,荒了主业。并明确指出,这个问题必须纠正。
面对上级压力,曹剑平知道自己面临丢掉乌纱帽的考验。是的,三星乡老百姓热衷于副业,对棉花培管放松了,因为劳动力不足,因为副业赚钱多。现在去取底群众家庭副业让劳动力全部回归农田?还是继续农业、副业两个轮子一起转呢?经过反复思考,曹剑平还是坚持了后者。他认为,农村农业既要抓好种田主业,又要抓好发展副业,主业副业两手同时抓。他认为没有农业不稳,没有工业不富,农村农民应该以农业为基础,积极发展工业。因此,他不仅没有阻止农民搞副业,而且还鼓励农民搞好副业。
当初,三星许多农民干起了家庭作坊,主要做山水画、墙扁和鸟叫工艺品。三星的鸟叫工艺品闻名全国。曹书记在抓农业的同时,还积极发展社办厂,办起了三星绣花厂、三星羊毛衫厂。社办企业欣欣向荣,三星乡第一批进入亿元乡行列。
2、三星绣花厂越办越大,两年下来工人发展到了1000多人。这时,曹书记发现许多工人上班打瞌睡,又发现叠石桥两端,有两个老头在桥堍头上卖花线,仔细一调查,发现绣花厂的采购员接单后,将利润高的单自己做,分发厂外厂内绣花工在家里做;利润差的单给集体做。面对这一情况,该怎么处理?他经过反复思考,他认为政府应该为民众利益服务,只要老百姓能致富,就应该支持。他召开党委班子会议,在姓资姓社争论上,统一了思想,一致认为干社会主义就是让群众富裕,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现在群众自己以家庭为单位勤劳创收,与通过集体为单位创收目的是一样的,都能使群众致富。最后,党委集体决定:解散公社绣花厂,让绣花工人回家去大胆地干个体户。
曹书记还帮助群众解决诱品原材料和半成品、成品的交易场所问题,他在叠石桥旁办起了简陋的交易市场。市场是个大棚子,上面玻璃钢板瓦棚顶,下面半身高的水泥台子,起名为“三星叠石桥绣品市场”。三星叠石桥,原来是在约三米宽的纵向泯沟上,东西向放上三根石条,其中两根并排横在沟沿上,另外一根石条叠盖在二根石条中间,以便百姓沟东沟西可以交通,叠石桥就以此得名。那里知道四十年后的今天,它成了世界闻名的床上用品的集散地,成了中国绣品市场的代名词。
叠石桥绣品市场,在曹书记的关心扶持下,迅速红火了起来。十年以后,每天有几万人前来交易,有购原材料的,购辅料的,有买卖床上用品成品的,也有搞托运的,搞运输的,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都参与床上用品生产,天南海北的人们前来批发釆购。人们对政府服务的要求也更多了。
3、1992年,曹书记决定砌个大房子,做个大市场,腾个大广场,让百姓顺畅交易。但三星乡政府财力不够,缺少造房的钱。他主动向东方县政府报告,要求提供财力支持。县政府决定让县工商局出资投入,並参与管理。经过协商,决定新建的叠石桥绣品市场由三星乡政府投资60%,工商管理局投资40%,建一个长200米,宽80米,高4米的二层楼,让各家各户登录设摊销售。
一年后,市场平台落成,群众绣品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生产、销售的暴发力超过了人们想样。叠石桥沸腾了,天天车水马龙,摩肩擦踵,远远超过清明上河图的商贾昌荣的境象。外地人口打工定居三星达20000多人,每年交易量从几个亿到几十个亿再到几百亿。现在的叠石桥有100多万人口在为床上用品打工;有陆路水路交通公司常年驻扎;每年交易额超千万亿;生意由五湖四海做到了四大洋七大洲。生意从请进来做到了走出去,七大洲各国都有叠石桥床上用品商店,叠石桥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床上用品国际供应基地。今天,叠石桥碰上了互联网,产品线上线下如虎添翼。叠石桥的床上用品生产者,由第一代的农民变成了工人;由第二代的工人变成了商人;由第三代的商人变成了国际商人。从讲海门话到了讲普通话;从讲普通话到了讲英语、日语、俄语、阿拉伯语……由第一代传承给第二代;由第二代传承给第三代;由第三代继续往下传承……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叠石桥成了群众性的千秋大业。
叠石桥早已不存在了,可它的名气存在;三星乡的棉花早就不生产了,种棉花的农田成了蔬菜的种植基地,天天供应着这座绣品城市的数十万人口。现在三星乡的百姓都富得淌油,千万元户不算富;亿万元户不算富;数十亿万户数不胜数。
4、叠石桥由乡村变成了城市,由普通城市变成了国际化城市。它使东方市光荣而尴尬,光荣的是因此而闻名遐迩,尴尬的是女儿大于母亲。
叠石桥的崛起,源于曹书记顺应民心,体贴民意,因势利导,领导群众创业致富的结果;叠石桥的崛起,是由于民权得到尊重和保护的结果;叠石桥的崛起,曹剑平书记功不可没!
1988年,改革开放十年了,全国思想进一步得到了解放,组织上肯定曹剑平建设叠石桥市场有功,因此让他在任三星乡市记的同时还任东方市人大副主任;三年后,曹剑平又被组织任命为东方市副市长;十年后曹剑平又被组织任命为东方市市委副书记。在东方市历史上,首次出现由人大到政府再到市委做官的政治逆生长的使用干部的范例。而他,从不骄傲,服从组织,从不计较职位高低,无论在哪个职位上,他心里不忘群众,叠石桥也是他永远的牵挂。
曹剑平,东方市百姓亲切地称他为东方市的大众儿子,因为是他带领大家冲破了人多田少的瓶颈;是他带领大家走上了以工致富之路;是他带领大家走上了以商繁荣之路,使东方市叠石桥的人民彻底翻了身,被世界瞩目。东方市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名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