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无力保持自己的理性,我应该默默地去寻找死神。我等着你:请你只看我一眼,用它来复活我心中的希冀,要不然就打破我这沉重的梦,噢,给予我应得的责备!……”相信看过《叶甫盖尼·奥涅金》诗体小说的朋友一下子就能猜出这部作品的作者是谁,不错,他就是俄国历史上伟大的作家——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普希金仅活了38岁,在极为短暂的生命里,却留下了大量作品,其中抒情诗880首,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情感真挚,感染力强;诗篇凝练、隽永,很有层次感,如《致大海》、《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叙事诗12部,如《高加索的俘虏》、《青铜骑士》等,此外还有小说若干,如《驿站长》、《上尉的女儿》等,前者首次对沙俄时期的小人物进行了描绘,后者则对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进行了有力地塑造。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卓尔不凡的文学巨匠,身体里竟然流淌着黑人的血液,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俄国另一位大名鼎鼎的作家屠格涅夫曾对普希金的外貌进行了特写:“黧黑而不大的脸,非洲人的嘴唇和露出的洁白的牙齿,短短的连鬓胡子,几乎没有眉毛的高高的额头下一双黑黑的、尖酸刻薄的眼睛,以及一头卷曲的头发……”,此外还对普希金的母亲作了这样的描述“这个姑娘有一种独特的美:略长的双眼,鹞鹰般的侧面,微黑的肤色。人称她是'美丽的混血儿'。……她从不隐晦她的祖父是阿比西尼亚人。她优雅的外貌中确实隐含着一种阿比西尼亚人的痕迹。”所谓的阿比西尼亚,即现今埃塞俄比亚,据此,我们可以得知,诗人普希金的一部分血统具有非洲人的成分。
原来早在十七世纪末期,阿比西尼亚等国在与土耳其的战争中落败,结果包括普希金的外曾祖父、幼年的伊勃拉基姆在内,很多阿比西尼亚人被土耳其军队掳走,运到君士坦丁堡,即现在的伊斯坦布尔。彼时,欧洲宫廷盛行使用黑奴,为讨好彼得大帝,沙俄驻土耳其公使便想方设法从土耳其王宫偷出黑人儿童伊勃拉基姆。十八世纪初,伊勃拉基姆被带到彼得堡,改名换姓为阿勃拉姆·彼得罗维奇·汉尼拔,成了彼得大帝的宠儿,受到了特别的关爱。
在彼得大帝的恩宠下,汉尼拔逐渐成长起来,他不仅在政务方面管理有方,而且在数次征战中功勋卓著,因此备受赏识。受伤后,被派往法国学习军事工程,学成归来时带回很多藏书以及科学仪器。他是那时候的俄国赫赫有名的将军、学者、军事工程师和政务活动家。普希金的历史小说《彼得大帝的黑人》就曾描述了这一时期外曾祖父的形象。汉尼拔有过两段婚姻,1731年曾与希腊船长的妙龄千金结婚,后来又与某军官的女儿生活在一起。伊丽莎白女皇继任后,汉尼拔更加位高权重。
后来,汉尼拔的败家子奥西普·阿勃拉莫维奇·汉尼拔也曾结过两次婚,在与一位退伍军人的女儿玛丽娅·阿列克谢耶芙娜生下女儿纳捷日达·奥西波芙娜(普希金的母亲)后,离家出走同一位寡妇生活在一起。纳捷日达只好与母亲相依为命,并在母亲与伯父的呵护下逐渐出落成美丽的少女。十八世纪末,青年近卫军中一位名叫谢尔盖·普希金的年轻军官爱上了纳捷日达,次年完婚,不久“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世界文坛巨擘普希金便横空出世。
“一切都已结束,不再藕断丝连。我最后一次拥抱你的双膝,说出令人心碎的话语。一切都已结束,回答我已听见,我不愿再一次将自己欺骗。也许往事终会将我遗忘,我此生与爱再也无缘。”回味着《往事》,我在想,要不是1837年在决斗中身亡,凭借旷古才情,诗人必将创作出更多散发出醉人清香、美轮美奂的诗歌来。呜呼,我的诗人我的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