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我突然感慨,人能够理解且按照神庙上的二句话,绝大部分的人应该对于生活是满意的。但是想来很多人是没有去认真读和思考这二句话的,故此对于生活抱怨就很多很多。我那时本来想写篇文章的,后来想想等等。
然后我这周去了海边的房子那里,拿了一本书《存在与时间》,我一半已经看掉了,对于其中世内存在者的操劳与操心颇有感慨,当然有说过去翻译成烦劳与烦神,但现在翻译成操劳与操心了。我为了更好的结合我的实际情况,我理解成物质与精神。
大哲学家能够成为哲学家,必然人家在这个上面的思考是普通人不能达到的深度,虽然没有人无法回答终极问题,但也没有必要看不上人家,如果自己觉得比他更厉害,就应该学习亚里士多德学习尼采,超越老师超越前人。若认为自己已经解决终极问题,那就是西方的上帝东方的神,请来解惑人间吧!
海德格尔说此在,然后又有存在者的存在等等一系列概念,然后说了存在者的操劳与操心这样的为什么。我结合自己理解成物质与精神,人在这个世界活着,自己需要去获得自己生活的物质,但是获得完成之后,就需要操心其它的了,我理解成精神层面的需要,我是结合我自己经验过的生存阶段与当下的精神阶段。
用这个去思考神庙上的二句话:1、认识你自己,2、凡事勿过度。
实际一个人从开始认识世界开始就在不断认识自己,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但我认为一个人更早地对自己有认识,知道我自己想要什么,并去实现这些,这样的人就能过更好的生活。也就是当下很多课程里面说的,建立目标并去实现它,有目标的更容易获得生活里的成功。
有人又会说了,这样获得成功是不是太功利了呢?但要知道目标可以不功利,如果这人一开始就是建立了精神层面的目标,自然是比他人拥有更多。但是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要解决自己的生活需求,这个没有完成很多人是很难去安于精神层面的。因此对于存在者而言,有目标地去获得是更好地方式。
又有人会说了,有人明明有很多生活物资了,但是还是在不断地追求更多,然后忙碌焦虑,这样的人又有什么幸福可言呢?的确,这个时候就是一个转变地过程,就是需要用到神庙的第二句话凡事勿过度。当一个人的生活物资有保障,再过多地去追求往往就会获得的幸福感开始下降甚至成为痛苦了。
跟人的皮肤一样,疼痛是一个人体的保护机制了,疼痛了就是提醒自己要保护自己了,没有人傻乎乎地再去拿烫手的东西一样,也没有人没事割破自己的皮肤。同样的,人的心灵实际也是有保护机制地,你已经感受到这样的追求给自己带来了焦虑与痛苦,这样了就得思考自己的追求方向是否需要调整了?
凡事勿过度,自己拥有了足够的物资,但为什么还要获得够多?有人最好要把几代人的都搞定,有人想要去这里最顶端的位置,有人想要去享受最好的资源。但是自己的能力却无法匹配,或者说世界的资源就这样多,不可能满足人人无尽的欲望,自然无法获得的人就产生了痛苦,为什么别人拥有而我却没有,为什么这样的幸运不给我?
但这就违背了天道的规则了,不应该去埋怨规则,而应该来审视自己,为什么我要那么多?我真的需要拥有那些东西吗?我现在的生活不好吗?我停下来晒太阳会怎么样呢?当开始这样审视自己,世界就变了,自己的心就开始有光进来了,于是感受到了温暖,感到了我原来可以这样活下去!
神庙的这二句话在很多情境下都可以使用,第一问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第二自己的事是否到了凡事过度的边缘了,常常用这二句话来来问自己,存在者的存在,便将是一场不错的存在,不是吗?我们就这样让阳光进来,让时间流逝,最后我们走向我们的终点,换一种我的模式,一切都将是自然而然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