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民广场每天写1000字日更大挑战
古文观止 || 臧僖伯谏观鱼(二)

古文观止 || 臧僖伯谏观鱼(二)

作者: 碧彧 | 来源:发表于2023-10-01 17:13 被阅读0次

    昨天我们说到,鲁隐公为了寻乐,要远离国都,到棠地观看渔民捕鱼,由于棠地临近边境,所以隐公的宗亲臧僖伯反对他去。

    臧僖伯从传统的为君之道出发,认为国君的根本责任是管好国家大事,而且任何举措都必须合乎“古制”和国君的行为规范,否则就会“乱政”,而屡屡“乱政”,国家就会败亡。

    正是出于这么一种认识,他从对国君和国家的责任感出发,进谏隐公,劝阻他到棠地观鱼。

    其实,不过是隐公想看渔民捕鱼而已,臧僖伯这样做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

    不然,这篇文章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思想,就是说国家应有一个体统规制在的,这个体制最关键的一点核心叫“仁民爱物”。

    国君只要带头遵守了这个“仁民爱物”的体制,则国政自然稳定平顺。这个政治思想放在今天也依然是非常具有普遍适用性的。

    如果说,一个普通百姓去观捕鱼,是一种休闲、放松自我的娱乐方式,是自得其乐,因为它是个人行为,不会因为自己而影响到别人。

    反之,若是一国之君去观捕鱼,他怎么可能“独善其身”,国君的出游那一定是劳师动众的 ,不仅扰民,且不合体制。

    就如孔子在《论语·颜渊篇》中说的:“君要像君的样子,臣要像臣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说白了就是,做事要各负其责,各尽本位。

    就拿我们现代人而言亦是如此,老板做老板的事、经理做经理的事、主管做主管的事、员工做员工的事,如果分工不清,就会乱套,最后很难管理。

    当年,臧僖伯劝谏隐公时已经老迈,就在当年年底他就卒了。

    臧僖伯的这段话还可以进一步解读为,他在苦口婆心地暗示和劝说隐公,您可千万不要得意忘形,之前您能稳定政局,是因为只要把握好体制的力量就可以平稳过渡;而如今若是您带头违反了这种体制,是随时有可能再生乱的。

    但隐公当时已经心飞扬了,面对臧僖伯的劝谏,他没有恼反而有些不安——这是他忠厚的一面。

    但他腆着脸给自己找到了个借口来敷衍臧僖伯:“吾将略地焉”(我是要去巡视地方滴——不是去春游的)。

    《左传》短短的文字写得相当传神,当你联想隐公说这话时那种有点扭捏脸红的状态,不免会忍俊不禁。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

    春天,隐公准备到棠地观看渔民捕鱼。臧僖伯进谏说:“凡是物品不能用到讲习祭祀军事等大事上,或者所用材料不能制作礼器和兵器,那么,国君就不要亲自去接触它。

    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

    国君是把民众引向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人。所以,讲习大事以法度为准则进行衡量,叫做‘轨’,选取材料制作器物以显示它的文彩,叫做‘物’。事情不合乎轨物,叫做乱政。屡屡乱政,这就是所以败亡的原因了。

    纳:纳入。这里有引导、教导的意思。

    轨物:做事的法度和准则。

    度【duó】:计量、衡量。量:轨则,法度。

    章:通“彰”,彰显,发扬。

    物采:指事物的色彩、华饰,五彩相间曰采。

    亟【qì】:多次,屡次。

    臧僖伯认为国君对待事物,应从是否于国于民有用有利出发,必须考虑到是否符合治国理政的法度准则。国君的所作所为,符合法度准则,即称之为“轨物”,否则,即为”乱政”。

    而国君身体力行,遵循法度准则,也就能将人民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去。且不论臧僖伯所言“轨物”的具体所指,仅就其道理而官,无疑是掌握国家权力的统治者须不可轻忽的。

    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所以,春夏秋冬四季的狩猎活动,都是在农闲时节进行,并(借这个机会)讲习军事。

    春蒐【sōu】:指春天打猎。蒐,搜寻,指搜寻那些不产卵、未怀孕的禽兽。

    夏苗:指夏天打猎,指捕猎那些伤害庄稼的禽兽。

    秋狝【xiǎn】:指秋天打猎。狝,杀,指顺应秋天的肃杀之气,进行捕猎活动。

    冬狩【shòu】:指冬天打猎。狩,围守,意思是冬天各种禽兽都已长成,可以不加选择地加以围猎。

    从“春蒐、夏苗、秋狝、冬狩”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每个季节的畋猎活动,都是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

    这说明我们的古代先民在狩猎活动中已具有了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同时也说明大凡有组织的狩猎活动,都带有军事演习的性质,并不单单是为狩猎而狩猎。所以这里的“讲事”就是讲习、演习军事的意思。

    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每三年演练一次,回国都要对军队进行休整。并要到宗庙进行祭告,宴饮庆贺,清点军用器物和猎获物。(在进行这些活动的时候,)要(使车马服饰旌旗等)文彩鲜艳,贵贱分明,等级井然,少长有序:这都是讲习大事的威仪啊!

    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鸟兽的肉不能拿来放到祭祀用的器具里,皮革牙齿骨角和毛羽不能用来制作军事器物,这样的鸟兽,君主就不会去射它,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啊!至于山林川泽的物产,一般器物的材料,这都是仆役们去忙活,有关官吏按职分去管理的事,而不是君主所应涉足的事。”

    俎【zǔ】:古代举行祭祀活动时用以盛牛、羊等祭品的礼器。

    山林:材木樵薪之类。

    川泽:菱芡鱼龟之类。

    皂【zào】隶:本指奴隶,这里指做各种杂务的仆役。

    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

    隐公说:“我准备到那里去巡视。”于是就去了(棠地),让渔民把各种渔具都摆出来捕鱼,他在那里观赏。僖伯推说有病没有随同前往。

    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春秋》上说:“隐公在棠地陈设渔具。”(这是说他棠地观鱼这一行为)不合礼法啊,并且说他去的地方远离国都。

    这篇谏辞的最大特点,是紧紧围绕着一个“礼”字展开劝谏,从观点到为阐明观点所举述的诸多理由及作为论据的事物和行为,都没有稍稍离开这个“礼”字。也就是说,没有稍稍离开制约当时国君行为的规范和准则。

    另一个也很明显的特点是,劝谏的缘起虽然是“公将如棠观鱼”,劝谏的直接目的也是阻止隐公“如棠观鱼”,但谏辞中对此事却不着一语。

    这不单单是婉言法,更重要的是,这种表达法反映出进谏者进谏的着眼点,并不在于隐公“如棠观鱼”这一具体行为,而是当时的整个礼制。

    如果隐公听了臧僖伯这番谏辞明白了“礼”对他的制约性,“如棠观鱼”这种“非礼”的事自然也就不会发生了。

    文章短小精悍,说理层层推进,直官不讳,不容辩驳。

    面对臧僖伯的谏阻,鲁隐公也自知理亏,但竟然还是不愿纳谏,一意孤行。

    读者通过臧僖伯的番谏言,看到了一个头脑清、坚持原则、公心为国的忠臣楷模。

    相相形之下,一句“吾将略地焉”,极为生动形象地揭示出鲁隐公知错不改的性格特征。

    因此,文章虽然不见对人物外貌、个性等的直接描绘和刻画,但通过其对话及行为,却也能使读者看到其独特面貌以及内心思想。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文观止 || 臧僖伯谏观鱼(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nmd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