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阴符经》是一本道家经典,蕴含着中国古人和先贤的智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传说为骊山老母传授给轩辕黄帝用来打败蚩尤、统一华夏的一部融神仙修养、治国安民、强兵战胜之法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书。
何谓“阴符”?唐代李筌为其作注,他说:“阴,暗也;符,合也;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故曰‘阴符’。”全文共447字,李筌将其分为“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人之法”、“强兵战胜之术”三个部分,内容包含天道、人性、处世、经济、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朱熹称之为“非深于道者不能作。”《战国策》记载,“苏秦得《阴符经》,伏而诵之,碎成布衣卿相,佩六国相印,立不世之功。”可见,《黄帝阴符经》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有重要意义。
《黄帝阴符经》与《道德经》、《庄子》、《列子》思想殊途同归,为中国古典哲学著作,包含宇宙观、认识论与辩证法。在宇宙观上提出了“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等思想。这便是“天道”的哲学观,“天道”是天地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天道”是自然而静的,是万物生发的本原,万物运行不能脱离“天道”,必须与“天道”和谐相处,达致“天人合发”的境界。
我认为中国是辩证法的发端,中国古典哲学,尤其是易学及道学、佛学,本质上都是一个阴阳理论,包含着浓郁的辩证法味道,这便是先贤的智慧结晶。如“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尽乎象矣”,讲究阴阳的对立调和及相互转化,讲究矛盾的对立统一。
在认识论方面,《黄帝阴符经》提出了“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的思想,强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有机结合,认识中的“清心寡欲”、“回归天性”,不为外物所惑。如《道德经》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认识中也要把握“适度”原则。
《黄帝阴符经》提出,“天之至私,用之至公”,于君主而言为“一家一姓之天下”,而就治国之道而言必须“天下为公”,这里也看到时代之局限性。“立天之道,以定人也”,认为“天道”是“定人”的前提,通过“天道”来安邦治世。《黄帝阴符经》提出“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的观点,若小人泛滥,奸佞当道,便会国之不国,正如《中庸》提出的“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提出的“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告诉我们治国之道在于“抱一”,即专注才是富国强兵的根源所在。道家很讲究“一”的意义,如《道德经》所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求“一”才能为天下安。
另外,《黄帝阴符经》还对道家的养身之法有所阐述,书中指出,“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意思是饮食必须合乎其时,在合适恰当的时间进食,合乎饮食规律,这样便实现了“百骸理”,身体才能康健,这样也就反证了道家“辟谷”的科学性。而且“动”也要在合适的时间,如《黄帝内经》言:“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不同时节动静规律是不同的,违背了自然规律便会对身体产生伤害。《黄帝内经》还提出了睡眠“子午觉”,“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强调一天只睡午时和子时两个时辰,南怀瑾先生便如是,享年九十二岁。
总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只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尽人事,成天命”,违背天道和人伦只会寸步难行,我想这是《黄帝阴符经》最想告诉我们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