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
民之政计,皆就安利如辟危穷。
简单翻译下:人民对政策计谋的追求,都是想要安逸和私利,而避开危险和穷苦。
今为之攻战,进则死于敌,退则死于诛,则危矣。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家困而上弗论,则穷矣。
简单翻译下:如今要让他们去打仗,前进会被敌人杀死,后退要受军法处置,这就处于危险之中了。放弃了个人家业,必然承受作战的劳苦,家里有困难而君主不予过问,这就置于穷困之中了。
穷危之所在也,民安得勿避?
简单翻译下:穷困和危险所在的地方,人民怎能不逃避呢?
【谈心得】
既然国家保全的关键在于强化内政,韩非就开始分析国内的政策和计谋,他首先确立了内政的基本原则:“民之政计,皆就安利如辟危穷”,人民对内政的追求,就是安定受益、脱离穷苦。
可现实中却因为君主的治国策略,人民很可能要求进攻打仗,“进则死于敌,退则死于诛,则危矣”,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同时“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家困而上弗论,则穷矣”,还是直接导致贫穷的行为。
面对这个“穷危之所在也,民安得勿避”?趋利避害是每个人的天性,现实中君主的政策却把人民都置于穷困和危险的环境下,民众除了躲避、逃离家园外,已经没有第二个选择了。
在生产力远不发达的封建社会,人民和土地就是国家最大的财富基础,大量民众的逃离,必然带来国力减弱的恶果。同时冷兵器时代,兵力多少直接决定了战争的结果,所以民众逃离的另一个恶果,就是国家军事力量的衰退。
韩非指出,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就是君主的治国策略,君主听信儒生、纵横家、游侠、工商业者等五蠹的言论,放弃了依法治国的治国良策,忽视奖励耕战的强国政策,把重心放在外交策略上,导致了外困内乱的状况。
如果此时君主还不醒悟,对内信奉儒家仁爱治国那一套,对外听信纵横家们合纵连横的理论,最终只能使国家走向灭亡。
韩非给出的解决之道,就是对内奖励耕种,保障社会财富创造者的安定和收益;对外独立自主,避开危险的境地,抛弃了“穷危”所在,民众岂有不拥护之理?
“皆就安利如辟危穷”就是普通民众的最大智慧,也是普通民众的生活哲学,所以君主的治国之策非常重要,执行良策民众必然趋之若鹜,采纳乱策民众自然逃之夭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