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恐怕没有人不明白它蕴含的道理吧?与“天上掉馅饼”同质。其出处呢?
出自《韩非子 · 五蠧》的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农人,见一只兔子撞树而死,便放下手中锄头,在树下等待,冀望再次获得撞树而死的兔子。
今天读思这样一个故事,是该别有洞天一些的,即要有创意——创造一种意象地思维与思想。
其实,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与守株待兔具有同质思维与思想的事情还是有的,并未消失,“双十一”不就是吗?——先置于购物车内,等待降价而买入。——一种别样的现代版本。这不是告诉我们:历史现象少有复现,但其规律则是重复发生的。
再思韩非子的“守株”故事,首先是有“创意”的,其次也是“写实”的。
先说“创意”。韩非子以文字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本身即是创意的,写作不都是创造性劳作吗?非创意,就没有那么多人害怕作文、写作了。思想上的创意,是一切创造的根本所在。
再说“写实”。细想战国那个时代,华夏该是地大、物丰、人少的,或者说是“动物多于人物”的社会历史存在形态,自然大地上兔子的数量是庞大的,故而农人的守株待兔也是很有“创意”的一个“生活法”。可以这样生态地、历史地思想问题吧?如此思想,不是尊重历史、注重生态的一种创意之意识吗?
创意,首先在于“非常心,异常思”,之后则是别样手脚的创造性作为。
温饱富裕后,最要求人创意地存在、生活和发展。否则,“明天更美好”就是一句空话。
非创意,不生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