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雪花散文集国学文化经典乐山乐水
《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47章【延伸阅读】

《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47章【延伸阅读】

作者: 乐道也 | 来源:发表于2019-05-31 08:40 被阅读32次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篇第六》)意思是:如果君子在一切学问上都可以做到博学,又能归纳到自己当前的实践上,那么这个人可以说是对于为人处世之道没有什么背离的了。这里的博学于文与约之以礼的意思是一样的,并不是说先守礼,再博学;亦不是先博学,再守礼,而是两者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其出发点虽然在于学的境界,但在本质上与以礼行事的实践是一致的,二者名称不同,实际上都是达到仁者之道的方式。

    教育过程是人类文明过程的重现。生命和经验都是这样只能传承,无法遗传,这就必须要有教育。

    博学于文,就是用文化使人博学。这里的“文”,主要指的是古代的文献。如果泛化为文化、以及文明也未尝不可。

    博学于文,也是广泛的学习前人的文献罢了。

    “约之以礼”,一般的认为就是以“礼”约之,也就是用“礼”去规范其行为。这当然是对的。不论何时,人的自由必须是在有限度的、可控制范围内的自由。

    钱穆先生说“礼”并非“礼”,而是“体”。也就是“体验”,而有“践行”之义,也就是学而致用的意思。仅仅“学”是不够的,还必须要“用”、要“实践”其所学的。才是真正的“学”。这种说法很有意义,虽然不一定是孔子所要表达的。

    最后一句“亦可弗畔矣夫”。“畔”,就“叛”。也就是“背叛”,这个没有什么争议的。关键在于背叛什么的问题,传统的“半部论语‘-定会告诉大家是不要背叛’君主”。被现代所攻击的也是这半部。但是这的确是把孔子看小了,而且和前文连起来,也并不是那样吻合。

    如果用钱穆的解释,这一段连起来就是:以“文”抟学,并实践所学,就不会背叛自己的“道”了。这是一个浅而又浅的道理。如果按一般的解读,就是用“文”充实自己,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背叛自己的“道”了。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各种典籍、文献,用礼制来驾驭、统帅自己的行为,也就可以不违背大道了。”

    孔子在这里提出了君子学习的目的和手段的问题。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违背大道。这里我们理解的关键是什么是“大道”,他所说的“大道”具体指什么。孔子一贯倡导仁德,认为君子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仁德,应该是顺乎天道,即大自然运行发展的规律,顺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还要顺乎每个人身心成长发展的规律,如此,君子才能算不违背大道了。

    当然,孔子在这里仅仅说了文献典籍以及礼制对于君子不违背大道的作用。君子要达到不违大道的境界,当然要广泛学习研究古代的文化典籍,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如同江河里流淌的水,是不能割断的,现在是过去的延续,未来是现在的延续,我们研究文献典籍,可以预知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走向,使自己的所作所为合乎并推动历史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生的盲目性。而这里所说的“礼制”应该是指社会的原则和规范。君子,包括所有的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当然也要遵守一定的社会原则和规范。

    但孔子在这里对君子提出的学习的目的和手段都存在问题。第一,他所说的“大道”,是不是仅限于先王之道,他所说的“文”、“礼”仅限于他所推崇的先王的典籍礼制呢?如果是这样的话,社会就只能回到过去,就不会向前发展,而我们研究学习的目的恰恰正是推动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而不是回到过去。第二,学习的方式方法也不是被动接受和画地为牢,而恰恰需要加入更多的个人思考,加入更多与现实的对接和思考,加入更多的质疑和批判,冲破束缚和牢笼,最大程度地解放身心,这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习。

    (本文选自腾飞主编《“国学”中的教育艺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47章【延伸阅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rbv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