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云居轩首页投稿免审核专题首页
“天津桥下冰初结 洛阳陌上人行绝”

“天津桥下冰初结 洛阳陌上人行绝”

作者: 业余养花 | 来源:发表于2023-04-09 10:30 被阅读0次

此典句出自〔唐代〕孟郊《洛桥晚望》: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译文:

天津桥下的冰刚刚冻结不久,洛阳的大道上几乎已经没了行人。

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皎洁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

注释:

天津桥:即洛桥,在今河南省洛阳西郊洛水之上。

萧疏:形容树木叶落。

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中的中岳。

赏析:

题名《洛桥晚望》,突出了一个“望”字。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这首小诗的一、二句是说,天津桥下的冰刚结不久,洛阳的大道上几乎没有了行人。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诗的三、四句是说,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在明净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

四句诗,都写所见之景,然而前三句境界与末句的境界迥然不同。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时节的萧瑟气氛: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光秃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就在这时,诗人大笔一转:“月明直见嵩山雪”。笔力遒劲,气象壮阔,将视线一下延伸到遥远的嵩山,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在人们面前展现了盎然的意趣。

到这时,人们才恍然惊悟,诗人写冰初结,是为积雪张本;写人行绝,是为气氛作铺陈;写榆柳萧疏,是为远望创造条件。同时,从初结之“冰”,到绝人之“陌”,再到萧疏之“榆柳”、闲静之“楼阁”,场景不断变换,而每一变换后的场景,都与末句的望山接进一步。这样由近到远,视线逐步开阔,他忽然发现在明净的月光下,一眼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感受到惊人的快意和美感。

而“月明”一句,不仅增添了整个画面的亮度,使得柔滑的月光和白雪的反射相得益彰,而且巧妙地加一“直见”,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这首诗写出了“明月照积雪”的壮丽景象。天空与山峦,月华与雪光,交相辉映,上下通明一片银白,真是美极了。

诗人从萧疏的洛城冬景中,开拓出一个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洁之物,展现出一个清新淡远的境界,寄寓着诗人高远的襟怀。

此诗通过前后映衬,积攒力量,造成气势,最后以警语结束全篇,有画龙点睛之妙。

相关文章

  • 冬天的古诗67:《洛桥晚望》[唐]孟郊

    【原文】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译文】 天津桥下的冰刚刚冻结不久,...

  • 洛桥晚望

    写写经典,读读经典。 洛桥晚望 唐 孟郊 楷书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

  • 简约之美,意境诗词(449):唐·孟郊~洛桥晚望

    原诗: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原作者~唐,孟郊 简约之美①: 桥下冰...

  • 2017  01  16

    丁酉杂诗·洛桥望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 诗画共读:天津桥下冰初结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唐】孟郊《洛桥晚望》

  • 美文诗词《洛桥晚望》

    《洛桥晚望》 年代: 唐 作者: 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前人有...

  • 向着明亮那方4.2

    洛桥晚望 【唐】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夜雪 【唐】白居易 ...

  • 画美女

    学古诗 洛桥晚望 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初冬的萧瑟,疏朗,...

  • 相见欢

    【洛桥晚望 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点绛唇·梅朱翌】 流水泠...

  •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洛桥晚望 唐·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赏析 此诗写出了“明月照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天津桥下冰初结 洛阳陌上人行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twv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