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知书论影UP资源库想法
如果台湾同性婚姻早些合法,还会有《谁先爱上他的》吗?

如果台湾同性婚姻早些合法,还会有《谁先爱上他的》吗?

作者: 天天天天开心 | 来源:发表于2019-02-24 18:40 被阅读38次

这两天,各大媒体平台都在报导关于台湾同性婚姻合法的新闻,其承认同性伴侣可采用《民法》的规定结婚,包括继承、收养等现行异性恋婚姻的权利义务也同样准用。

在恭喜台湾终于实现婚姻平权的同时,也让我想起今年入围台北电影节最大的黑马,一部同性题材的电影——《谁先爱上他的》,获5项大奖,又获11月金马奖8项提名,仅次于张艺谋的《影》。

《谁先爱上他的》是第一部正面表现“同妻”处境,而且受到广泛关注的华语电影。(此处的同妻,指的是男同性恋的妻子)

2018年,李银河在她的博客中发布了一组数字。根据男同性恋数据、男同性恋结婚状况数据以及性少数群体婚姻构成数据这三组数据,计算当前我国同妻数量约为387万。

如此大面积的婚姻悲剧,当然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它所波及的范围之广以及程度之深,并非是我们常人所想。其中引发的各类问题与矛盾也层出不穷,他们生活在日复一日的欺骗和压抑之中,终日郁郁寡欢抑或戴上面具做人。

(cr.李银河的博客)

这部电影用倒叙的方式,以孩子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小三”和“小王”之间的撕逼大战,从而引出那些爱恨情仇。而这场风暴的始作俑者宋正远,在故事的一开始就得癌症去世了。

这里的“小三”——刘三莲,是男同性恋宋正远的妻子,而“小王”——高裕杰,则是宋正远十多年前的男朋友,在他发现自己身患癌症后,想做回自己,便在人生最后一段时间中搬家出走,与他相伴。那个孩子呢?宋呈希,自然是宋正远与刘三莲生下的儿子。

在宋正远去世后,他的妻子发现保险金的受益人并不是母子俩,而是他的同性情人,便气急败坏地带着孩子去找那个男人讨说法,想夺回保险金作为孩子的留学基金。

电影借三个人物,为我们呈现着一个纠结、讽刺、尖锐的故事。可电影又无比温和,它特意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穿插孩童充满情绪化的涂鸦,为我们呈现了一场轻喜剧。

它把家庭、爱情、伦理与金钱这些表象的东西纠缠在一起,去触动我们的内心深处,引发思考。

在这部电影中,有几处细节与情节尤为打动我。

Part 1

当宋呈希负气跑来阿杰家,在醒来的第一个早晨,走到门口看睡着的阿杰。那个长镜头里,阿杰搂着一件衣服,桌子上还摆放着各种药瓶、棉签、酒精,甚至还有一个没用完的输液袋。都还是原来的样子,包括客厅里还扣着宋呈希在临去世前看了一半的书——《人间失格》。

当时看到这里时,只觉得爱一个人,连一起生活过的痕迹,一分都不舍得挪动。至此,并未在那件衣服上深想太多。

直到发现,原来宋正远与妻子刘三莲“出柜”,坦诚自己的性取向以及提出搬出去住的想法,去找阿杰的时候,也是穿着同样的衣服。

多年以后,他终于出现在阿杰面前,想在患癌去世前,做回真正的自己。很难想象这时候阿杰的心情是有多复杂,是失而复得的激动?还是即将阴阳两隔的悲伤?或许两者兼有之吧。

电影里,多处有这件衣服的身影。比如当他卧病在床,阿杰每天去给他送早餐时,这件衣服也盖在他身上。

看到阿杰经常要抱着宋正远衣服才能入睡时,让我想到普鲁斯特效应,是指气味具有独特的能力,可以解锁以前已经遗忘但却生动、饱含情感的回忆。

衣服的气味渐渐会淡,时间的长河慢慢流淌,唯有真正的爱不会消失。

Part 2

在片中,年轻的宋正远选择了谎话,在那时的他看来,一段“正常的”婚姻能让他的父母不担心、不难过,可以让他在当下社会做一个不会受太多舆论压力的普通人,也许也不会有“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是同性恋,就有可能被学校开除的风险”。

如果台湾同性婚姻早些合法,还会有《谁先爱上他的》这部电影吗?

我想,还是会有的。世上很多事,不像数学题一样,总能计算得出个明确的结果。

有人深柜,我予以理解并希望他们过得更好;有人出柜,我表示支持并希望他们过得更好。

但独独不认同用欺骗的方式,来组建一个貌合神离,看似正常的婚姻,这会影响一个家庭,乃至三个家庭。

针对“同妻”或“同夫”的现象,李银河曾说,“如果不妥善加以解决,将导致双重的不幸婚姻。我们衷心希望性少数人群能够尽早摆脱这一不幸,而且社会能够从源头避免这一不幸,使得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一样,都能建立幸福的婚姻关系,获得幸福的婚姻生活。”

Part 3

这部电影中,“爱”始终贯穿其中。

阿杰为纪念挚爱演话剧,哪怕被因给宋正远治病去地下钱庄借钱的人打瘸腿,也要坚持出演。

当阿杰母亲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后,仍然在话剧表演结束后,献上自己亲手挑选的花。发自内心的笑容、一个拥抱、几滴热泪,一切尽在不言中。

刘三莲在咨询心理医生的时候,说自己反复有在想一个问题,但始终得不到回答。

“全部都是假的吗,没有一点爱吗?”

而在电影上映后,官方平台也公布了宋正远写给宋呈希的那封信。而信的结尾,很好的回答了这位同妻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她是我唯一爱过的女人,虽然那不是爱情。”

很多人看了这部电影的简介,就打上负评。最常见的一种批评,就是对宋正远的:一个深柜的男同性恋,先是抛下自己的男朋友跑去骗婚。生下小孩后,又在家庭里“冷暴力”自己的妻子。当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后,又跑回去找昔日恋人,说是想在最后的生命里做自己。

对妻子不忠,对男友不义,似乎是大写的“政治不正确”。宋正远的扮演者陈如山,说过一段话:“到了一定年龄怎么都是错。年轻时候你做什么都是对,错也是对;年龄大了做什么都是错,对也是错。” 

现实生活,往往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我们笼盖住。无法明确界定是非黑白,就像在责任与自我之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永远有这样一条模糊的线。虽然看不清也摸不到,却一直让我们作茧自缚。

片中,宋正远在弥留之际,让阿杰骑着摩托带他去学校偷看一眼儿子,阿杰问:“你怎么不去和他说说话呢?”他回答道:“恨比较容易康复。”

可我觉得,明明爱,才是最治愈人心的情感。

这部电影在处理平权的议题并不尖锐,更让我感动的是这个故事是用一个孩子的视角去阐述。虽然有些压抑但又伴随着温情,但它更多的是一个关于爱,关于理解与和解的故事。

近几年,同性恋话题越来越被关注,很多电影与影视剧中都出现了同性恋的故事,各大电影节也都不乏优秀的这类电影获奖。

其中有部剧《当我们崛起时》也很推荐,是讲述1969年石墙暴动至今LGBT群体争取权益的运动。(石墙暴动,一般指石墙事件,其在同性恋维权的历史上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引发了美国同性恋群体维权的行动,并扩展到世界范围内。一个强大的同性恋维权组织“同性恋解放阵线”成立。)

或许很慢,或许很快,但历史的潮流不会停止,文化的变革不会停止。终有一天,这类电影不再有标签,而都只有一个名字,爱情。

所以与其说是“为同志发声”,不如说是“为爱发声”。

-End-

作者:龚天伦

原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知书论影”

见字如面,感谢阅读。

如转载文章或用于其他商业用途,请与本人联系。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果台湾同性婚姻早些合法,还会有《谁先爱上他的》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uas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