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追求“学以致用”,竟然让你一事无成?

作者: binbin_ | 来源:发表于2020-07-09 23:07 被阅读0次

    在我们的一般认知里,做一件有没有用太重要了,自古就有老祖宗的家训要“学以致用”、小时候父母整天唠叨着的“别整天干点没用的事情”、上学时被学校洗脑:将来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职场中老板拿着KPI大棍在背后挥舞着:我只看结果,到吵架的时候被对方指责说:你怎么这么没用!可以说“有用”这个字已经刻在多数人的血液里,成为行动与选择的标准。

    这样的思想没什么不好的,“学以致用”一方面能检验学习的成效,在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的情况下,聚焦于成果,能让我们更加集中精力,做出最有利的选择。

    过分“功利”会带来什么?

    可是,你也许有过这样的体会,有时因为担心做的事情做不好,谨慎地审度着迟迟不敢下手;明明很想尝试一些事情,因为求知的过程太漫长且短期内见不到成效,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索;更有甚者,在社会的舆论压力中,放弃了自己的想法,总是违背意愿做一些内心抗拒的事,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

    我曾经试过在一段时间处于一种焦灼状态。因为担心做事不能出结果,得了“尝试无能症”——觉得这不管用,那也行不通。明明很想学点什么,但听到别人的异议时,就很容易怀疑自己,再碰上忙碌,就更没动力了……一次次头脑拉锯战后,也慢慢懈怠了。

    于是,我变得失去了耐心,失去了探索未知的乐趣,因为不肯走出第一步,也因而失去了更多的可能性,总感觉自己一事无成,甚至感到不快乐。

    “学以致用”到底有没有用?

    “学以致用”错了吗?也许,理念本身没有错,而是我们看待它的眼光出了问题。

    首先,还是顺着学了一定要用得上的角度来看:很多时候,做一件事情不是马上能见效的,而是成果要在多次使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就像新手学骑自行车,一开始总是摔,可是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慢慢总结了经验,到后面骑得越来越好直至掌握。

    学习其他技能也是一样的道理,一开始感觉不了进步,但随着时间的积累,变得越来越熟练。我们需要放在更长远的角度去看一件事情的价值。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学了的东西一时半会用不上,等到需要的时候却忘记了,于是很受挫,有一种学了也是白学的错觉。但其实这只是因为“学习”和“使用”出现的时机不对等,不代表学了的没有用。

    其次,如果跳开急于求成的思维限制,更专注于做事情本身,其实能更激发个体的投入,而因为投入,我们更愿意主动探索,将困难视为动力,去解决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难题。回想一下过往一次你全程投入学习的经历,当时你在做什么事?那种全程投入是什么感觉?你的状态如何?你全程投入做的事情最后带来什么结果?你又是因此而如何受益的?

    但愿你的回忆让你有好的感受。已有研究表明,正念与工作投入度大大地影响个体绩效。有时候将结果暂时放在一边,聚焦于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人反而能以更专注、更集中的效率来实现结果。

    怎样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功利性的社会让很多人身心疲惫,也许你想跳出来大声告诉身边的人他们都错了,去做一些“无用”的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很想扔下这一切就此不管……可是,这就是我们身处的现实,我们接受着评判同时也评判着别人。

    那么,在集体潜意识下,有没有什么样的方法摆脱迟疑,以愉悦果断的态度走出第一步?结合本人以往的经验,总结了以下三点,或许对你有点启发:

    1. 快速迭代试错,为实现目标做好铺垫

    在商业中有一个术语叫做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性产品,说的是产品在投入市场前先做出一个简单原型,通过不断收集用户反馈,完善细节,快速迭代,避免贸然大量入市,造成损失。MVP后来变成一种指导方法论:对于我们不肯定的事,可以先通过低成本的尝试,先行动起来,并在多次行动中收集反馈、积累经验,最终把事情做成。

    我的工作职责需要开发一些课程,一开始,我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来设计,因为担心课程对大家有没有用,我非常谨慎,力求完美。结果就是这导致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而最终学员不一定满意。于是,我修正了方法,先做出一个初稿,再通过问一些同事意见,做出二稿,再收集意见,做出第三稿、四稿,最终搞定。

    这套方法论让我敢于行动起来,并且正视犯错。我明白到,即使课程未必让所有人满意,但它对相当一部分人产生了价值,在这过程中我还收获了别的:就是更多的反馈,这对于我日后做其他工作也带来了收益。这样的结果未必是我一开始最想要的,却让我得到了其他收获。

    没有一条路一开始一定能走通,没有一件事一开始一定能成功。无论如何先行动起来,以低成本、高效率试错,哪怕一次失败了,也为下次的成果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2. 创造应用机会,利用deadline和奖励倒逼输出

    上文有提到,有时我们觉得学了没有用,是因为找不到应用的场合。这其实是一种等待的心态,等着机会找上门。可不可以我们自己主动去寻找应用的机会呢?

    比方说,你想学习演讲技巧,但你不是做讲师的,日常工作也没有演讲的场合,那你当然用不上。但是假如让你在一个月内把这项技巧用起来,做到了给你一万块,否则扣钱,你会怎么做?你肯定马上开始开始想办法,不放过每一个机会。也许是一次部门的会议、一次日常的交谈,你还会想到利用外部的帮助,询问朋友,或者在一些平台、社群找到发言的机会……

    人都是有惰性的,尤其是我们的大脑,在惯常状态下,喜欢聪明地偷懒。最好的办法是给予明确的时间节点,和奖赏机制,激活大脑,然后倒逼行动。假如你遇到的问题是总觉得自己找不到办法,不妨试试这种“倒逼”策略。

    当然,每个人的激励诱因不一样,有的人可能更喜欢物质奖励,有的人可能偏向于精神上的,你要找到自己的动力来源。

    假如你是一个理性的人,可以仔细地分析一下自己的喜好厌恶,假如你比较感性,不妨尝试关注一下自己的情绪体验,询问自己一些跟感受有关的问题,例如:我做些什么会感到快乐、什么会感到痛苦?假如夹杂着很多种情绪,哪一种情绪是主旋律呢?哪一种情绪没有了,另外的也会随之消退呢……这些感性的评估方式有时能比理性更能让你发现自己。

    3. 利用"心流“状态,在当下中找到前行的力量

    上文中提到提到一种在做事中忘我投入的境界,能让我们以更健康的心态实现结果。心理学将这种个体注意力完全投入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称作“心流”。这种状态非常利于大脑的活动,让思维更加的迅速,一旦进入,人不觉得疲倦,却能孜孜不倦地去探寻。

    进入“心流”状态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到热爱的事情。我想你一定懂得这种感受:面对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你只想去做,不管结果如何都觉得特别开心对吧?生命中总需要些“无用”之事:例如兴趣、或者那些我们倾尽一生追求的美好,在生命低谷的时候,它们都会成为最坚强的支撑。培养自己的爱好,能让我们以更愉悦,更平和的心态看待身边的事情,毕竟,在这天地万物之间,一切,都显得太渺小。

    但是,现实中我们却面临很多不想做又不得不做的事,这时候怎么办呢?个人体会,就是什么也别想,用一种平常心面对,就专注于眼前的事,往往能迅速进入状态。杂念太多,损耗心智与精力,让人难以聚焦;清空头脑,能让我们进入“心流”,在“空”的状态下,忘了困惑,思路更清晰、效率更高,自然产出更高。

    我们,都太容易被恐惧带至远方,却忘了,唯有当下才是通往未来的路。你️可曾用心观察过每一天的天空?关注过此时此刻的感受?快乐于今天取得的收获,感恩于近在身边的幸福?

    每一个真实的当下,都是你曾经幻想的未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职场上追求“学以致用”,竟然让你一事无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uzy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