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夏天,我第一次乘哥哥的小车行驶在济广高速公路上。周边满是庞然大物一样的大型货车。它们的声音、速度和吐出的黑烟,让我们的小车成为滔天巨浪里的一叶扁舟。就在这我心飞扬的路途,偶尔的,我还能看见车窗外闪过的一派金黄,那是珠江平原一望无际的稻田。像电影胶片一样一常一落的,因为车窗外美丽的金黄不时被冲过来的大型货车所遮蔽,大型货车像过江之鲫一样争先恐后地把小车挤得妨佛无路可走。这两个场景都让我想到了和经济活跃,繁荣相关联的一个词:物流。和别的地方略有不同的是,济广高速公路的广深路段两旁好像挤满了厂房,服装的,电器的,玩具的……
2008年我上大学后,由于所学专业的便利,我穷游考察了从北到南、从东到西的十几个省份。我买了两本全国地图,最详细最专业最权威的那种。曾经看着地图,就会在地图上把我想要去的地方用铅笔画上圈圈。想要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呵呵,江山如画,少年如风。旅游的人很多,上车睡觉、下车拉尿、到点拍照的“中国式”旅游,其实很多都是有钱有闲的人换个地方制造喧嚣而已。
那几年,我领略了中国北方深冬的田园风光:那大片的芦苇湿地,那早已落叶的白桦林……还有迤逦于起伏的覆盖着积雪的川西青藏高原雪山之上,像是在默默地期待着什么。我们经常说的“诗意地生存”就是如此吗?
大学毕业后的我在广东工作安家,而今常常是我开着一辆小车川息于家和单位之间,或许是有钱又有闲的人太多了吧,不管什么时候,路上都是拥挤的。绿灯一亮,车子就像专业田径赛手似的就冲了出去。公路两旁竞相拥挤的厂房为什么就不能有“诗意”,就不是田园风光吗?
戏剧小品成功地塑造了区域性的文化形象,如东北人是农民形象,是赵本山;上海人是知识分子形象;北京人是官员形象,是京腔;而广东人,是商人形象。我真的非常同意这样的比喻。但现在分析我的心理,我觉得我有点小人了,有点嫉妒他们有钱,有点嫉妒他们在改革开放30年里总是走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前头。回顾起来,这30年,特别是我二十几岁的头几年,我们的生活首先是粤语,奇异的发型和服装,以及粤菜、流行音乐(及其盒带)和流行小说、电子手表…………这些广东来的味道、色彩、形状一—其实许多是香港、澳门、台湾的原装与衍生,但那时我们根本没有能力分辨,汇聚成为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渗透和改变了我们的以往。应该说,中国社会30年的进步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国的现代精神文化的构成和形成,和这30年的广东的味道、色彩、声音、形状、精神,有着很大的关系。我注意到一个术语:岭南文化。岭南文化从地域上泛指广东、香歪、澳门、海南和广西。
广东人对地理一般只有两个概念:广东以南和广东以北。然后有两个根深蒂固自为得意的观念:广东以北是落后地区,不能交流;广东以南是好的地方,离天堂的距离比较近。广东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和香港那边扯上关系,如果不行,退而其次,澳门也可以。
有人说广东是文化的沙漠,其实说句公道话,我不认可这一点。广东有它独特的凉茶文化、早茶下午茶文化、糖水文化,当然还有潮汕丧葬拜神文化和客家文化,只不过这些文化没有得到中国主流文化的认可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