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金色梧桐杂文简投资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资治通鉴》学习体会之十二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资治通鉴》学习体会之十二

作者: 寒江雪2020 | 来源:发表于2020-11-17 11:16 被阅读0次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总会给人一种消极不作为,或者圆滑世故明哲保身的印象,似乎是一种官场的不良习气。

人们有时更推崇“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主动姿态和舍我其谁的进取精神。

那么,这句话真的如此消极,充满不负责任的态度吗?其实,这关系到管理学的核心问题。

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意思是指不在职位上,就不参与这个职位的事情和工作。这是儒家学说的一贯主张。

儒家学说,特别强调“名分问题”。孔子反复强调过这个原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名分不正当,说话就不合理;说话不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法律就不能深入人心;法律不能深入人心,刑罚就不会公正;刑罚不公正,则百姓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所以管理者做事必须说得通、说话必须行得通。

无独有偶,诸子百家中的尸子,也有逻辑相通的观点。

尸子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是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过程中,最重要的智囊人物,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之一。

在他的著作《尸子》里,也反反复复谈及“正名”问题,把“正名”当成政治枢纽。书里有几句韵文是这么说的:“正名去伪,事若化成;苟能正名,天成地平。”

大意是说,只要做好了“正名”工作,去伪存真,那么政治自然就会变好,全宇宙都能恢复健康。

从管理学的角度说,名分问题是管理工作首要核心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日常工作中,如果你无职无权,却煞有介事的安排工作,说某某你去干什么。结果很可能引起反感:凭什么,你算那颗葱。

我们每个人在一个组织中,都有相应的位置和作用。一个组织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所有的零部件都必须各安其位才能正常运转,如果一个零件安错了位置,整个系统就要卡壳。

名分问题是管理中的大问题。所以特别强调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决不能指手画脚。

有时,一些管理者思路不清晰,管理制度不健全,责权利不明晰,却爱用“有为才能有位”来要求评价下属,这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其实,所有的作为,应该建立在有位的基础之上,评价一个人工作业绩和能力,应该循名责实,不能主观臆断 。

这就要求管理者要给出一贯的、准确的、便于考核的岗位标准。岗位标准明确了,才能把考核做到位,整个组织运作就都能按部就班进行,而且业绩评价才能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当然,我们在强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同时,并不是提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官僚作风,而是提倡团结协作,积极补位而不越位的工作态度。

而对于年轻人,主动思考,跨界思维,做好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同样是大力提倡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资治通鉴》学习体会之十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wtx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