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道常云南省艺术之家
话剧|潘巧云和她的《红水衣》

话剧|潘巧云和她的《红水衣》

作者: 困住风的气球 | 来源:发表于2017-04-06 18:07 被阅读776次

    文|古道常

    由甘肃省话剧团推出的话剧《红水衣》在昆明首演,导演李伯男有话剧界“冯小刚”之称,该剧改编自《水浒传》“杨雄杀妻”回目,是一部在全国都引起不错反响的话剧。女主潘巧云可是闭塞的封建时期为数不多的著名“荡妇”之一,不免让人想入非非。

    入滇演出票价非常便宜,贵宾座只需120一张。我购得两张第四排的票,事出突然空出一张,于三天前发遍微信、微博、朋友圈原价转让,无人问津。后改为半价甚至免费赠票才有朋友询问,或不感兴趣或不太巧合,最终无果。

    一人拿着两张票,撕一张、留一张走进剧场。


    先说“水衣”是何物。

    女主角上来就泡澡,娇喘一声叹息道“可怜了我这一袭红水衣”。水衣肯定不会指代本意的“青苔”,隐隐记得《彭公案》里曾提及过,是下水穿的衣着之类,也说不通。我想话剧之题大概来自京剧行头“水衣子”,就是贴身穿着、吸汗通风的内衣,宋朝也称“抹肚”,但话剧若叫《红抹肚》,还不如《男默女泪》来得痛快、雷得痛快。


    再来说说剧情。

    年少时爱读书,《水浒传》原著曾完整看了三遍,但病关索家的那点事,大概看了不下十遍,有点启蒙的意思。水浒本就是男人戏,能出现的女角少之又少,这其中“二潘”简直独得施翁“恩宠”,有着超长的特写。但由于潘金莲这个形象太过于“光辉灿烂”,也使得潘巧云沾了点灯下黑的好处。施翁在原著中对潘巧云真是不吝赞美之词:

    “黑鬒鬒鬓儿,细弯弯眉儿,光溜溜眼儿,香喷喷口儿,直隆隆鼻儿,红乳乳腮儿,粉莹莹脸儿,轻袅袅身儿,玉纤纤手儿,一捻捻腰儿,软脓脓肚儿,翘尖尖脚儿,花蔟蔟鞋儿,肉奶奶胸儿,白生生腿儿。”

    试问,能超过如此美貌与风韵并存的,借冯小刚导演一句话:

    “还有谁?!”

    又是一风韵寡妇,是非多。

    话剧开头店小二耍了几句贫嘴,一股网络段子手的腔调,让人不禁以为又是一个旧瓶装新酒的故事,但往后除了拼命三郎面对大嫂“示好”拷问内心的一段爱恨瓜葛、多增设了一个小厮铁儿、最后致命一刀来自石秀而非杨雄等三个情节外,基本非常贴合原著情节,又让人放心喝口老酒。这也使得大家能都不受新剧情干扰,安心欣赏舞美及表演。

    能看得出,导演将整部剧的重心放在了最后的翠屏山,也是话剧惯用的陡转技巧,营造了一场盛大的潘巧云气场逆袭。翠屏山上,杨雄石秀兄弟俩在利索地解决了迎儿、铁儿两个下人之后,面对潘巧云声泪俱下的拷问,竟无言以对,叫嚣着动手却相互推诿,最终还是潘大嫂奋不顾身地扑向了拼命三郎的钢刀,用血染红水衣的风采,谱写了一曲堪称女权主义启蒙运动的高歌。

    其实,还是新酒。

    尾声,一片萧瑟。哥俩扛着朴刀,大笑着转身上梁山的时候,我把所有的期待都留给了《好汉歌》。

    可惜,没有。


    最后说说表演。

    整部剧的演员只有五人六个角色,店小二由小厮铁儿客串,但风格迥异让人几乎忽略是同一人。

    十多幕间舞台道具几无变化,左侧一泓花池,右边一桌二凳,前一个红箱,后五扇屏风,别无其它。观剧人都知,场景越简,越见功力。

    甘肃话剧院几位年轻演员各有特点,绝对女主潘巧云身段柔中带刚,温婉时娉婷袅娜,奋起时干净利落,一段独舞,几句京剧,极尽妩媚之能事。男主石秀长相刚毅,内心戏较多的他几乎都能拿捏到位,在人性与道德的搏杀中挣扎与呐喊,汪曾祺说:

    拼命与三郎放一起挺高明,产生一种特殊的意境,产生一种美感,大郎、二郎都不成,就得是三郎。是何道理呢?大哥笨,二哥憨,只有老三往往是聪明伶俐的。

    这个演员符合这样的特点。杨雄肤色较黑,面露憨厚,一把头发盘在顶上,若不是身高几乎与石秀比肩,手握朴刀屡屡气急败坏的样子,真的像极了大郎,武大郎。

    一个小插曲让人莞尔,石秀设计杀了通奸和尚裴如海并将尸体置于杨家后门,丫鬟迎儿哭天抢地地爬进来:“夫人不好啦,裴如海死在咱家后门啦,只有光光的身子,没有光光的头!”要是听茶馆相声,大概会有人喊一句:

    看到身子就能认出人?你都经历了些什么?

    一部处处渗透着东方美学的悲剧就此落幕,散场后能听到不少观众的好评。剧目介绍里说导演“善以笑笔写悲”,也算名副其实。相比于电影市场的异常火爆,这样的一部可圈可点的话剧,我呐喊了三天票都送不出去,入滇首演上座率不到60%也是让人唏嘘,剧场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让人担忧。


    作为一个自认为对文化很感兴趣的人,文学、音乐、读书及各类演出的消费占了不小的比例。但就是在入行前,对周边大量的文化创意基地、品牌等,简直一无所知。

    秘境M60、南强街88号庭院剧场、情景戏剧等等都是陌生名词,其实是非常有特色的小剧场话剧、戏剧孕育投放基地,堪称昆明艺术情调与文化氛围的一隅阵地。不知道是否有人看到此处,算是打个小广告推荐一下。就像上周邀请了若干知名文化企业召开的文化惠民座谈会上一家负责人感叹的一样,在昆明本土还是有很多不太知名的小团体在真诚而用心地做着小而精的文化产品和项目。我认为算得上是文化产业的供给侧坚守了,但往往叫好不叫座。

    真正关心文化事业的人们应该多一些目光给他们,多一些掌声给他们。不要让大家提起话剧就只想到孟京辉或者几部靠明星撑场子的剧,只有百花齐放、均衡发展才能真正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年中去看了开心麻花的入滇首剧《乌龙山伯爵》,笑得好尴尬,简直就像是来圈钱。


    小剧场相声起家的郭德纲说:

    因为语言的问题,当年的相声过了黄河死一半,过了长江全完。

    当下普通话的普及已经让这个现象不复存在,积累多年的美育教育也让民众有了文化产业消费的强烈需求。我担忧剧场文化产业目前只是处在浅层次的局部花团锦簇之中,距离真正的繁荣路漫漫而修远。

    大家都将文化产业的发展寄希望于经济水平提高、人民腰包鼓囊,是有一定道理,但不是全部。资本导向是一方面,人才、创意导向也可以是一方面,剧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依赖于艺术的多元化追求,以及追求艺术的自由心灵。希望经过几年的积累,政府扶持、企业创新、大众接受,剧场文化产业也能谱写出《红水衣》结局似的逆袭高歌。

    更重要的是,让我别再陷入票都送不出去的尴尬中。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访问版权印23640524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话剧|潘巧云和她的《红水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wvq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