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道常
机缘巧合,一个秋雨绵绵的秋天的昆明,偶然有幸聆听了一场余秋雨先生的讲座。要非常感谢校团委陈、王、常三位老师,能让我这个离校的社会亲年腆着老脸混进安保严密的会场里,跟一屋子陌生的学弟学妹们一起聆听。68岁的余先生站在主席台上四个小时洋洋洒洒的讲述,古今中外引经据典,人员爆满的屋子里,掌声次第爆发,经久不息。叵耐手机电量不济,没带纸笔,只好凭着日渐衰弱的记忆力,循着先生的思路,略将讲座内容作回忆、记录,以供日后自省和各种原因未能亲临现场的童鞋们概览。
余秋雨先生首先从中华文化的起源,中华文明发展的关键转折,农耕文明的三大优点为我们诠释了生态文明的内涵。之后,由农耕文明的三大优点上升到道德层面为我们讲解了君子之道。以下为回忆内容(有太多不尽人意处,欢迎补充、批评指正):
寒暄
盛军校长跟我相识于云南,他陪我喝过很多次普洱茶,走过很多次茶马古道。这次他打电话来,说要请我为他的学校做一个演讲。当时是我夫人马兰接的电话,我一听是他立马就来了。
入题·中华文明起源
盛军校长给出了一个题目叫:生态文明与君子之道。人说中华文明五千年。这是个概数,那准确地说,中华文明史到底有多少年?中华民族真正步入文明之门的时间,是4200前。这个很好记,现在是公元二十一世纪,步入文明之门的时间是公元前二十一世纪。有三个标志:文字、金属冶炼、集中居住。那为什么说五千年呢?因为在步入文明之前,我们有六个伟大的先民,代领着古人奔向了这个大门。第一个是炎帝,教会了先人们集中种植(农业科学家)。第二个是黄帝,带给了先民原始的冶炼技术制造兵器。带着兵器去攻打炎帝的农业部落,毫无疑问地打败并兼并了炎帝的部落。第三个是蚩尤,虽然后来被皇帝打败,被说成是个妖怪。但事实上需要正名,也是一个伟大的先民,同样与黄帝一样,教人们用战争保护文明。我们的祖先就有这样的毛病,将自己惧怕的人说成是妖怪。后三位,是黄帝之后的尧舜禹三位。这六位先民先后存在了约八百年,加一块,正好五千年。
历史沿革
既然我们中华文明从4200年前步入了大门,那在当时的世界文明史上是个什么地位呢?其实是在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代中国这四个地方孕育的文明之中,是形成最晚的。但,反观其他三大文明:古巴比伦文明所在地,陷入了无休止的征战中,文物遗迹消失殆尽,文明痕迹不复存在。仅存的文物都散布在世界各地,我在探访中东时参观了一个绝无仅有的博物馆,我见过的唯一一家全部用照片做展示的国家博物馆,在照片下部备注文物的存放国家和位置;古埃及文明的遗迹比如金字塔等倒是有部分保留,但以另一种形式断代,那就是传承文明的人血脉的断代,古埃及王室血缘并未能流传下来,目前住在埃及当地的都是外地人;古印度文明遗迹中最辉煌的佛教元素已经在本土基本消失,反倒是流入了中国等其他国家的尚有部分保留,本土的佛教建筑是为了旅游业的需要后期根据史料盖建的,不少上面会标注“根据大唐玄奘法师记录,此处原为某处,原有某物”。由此可见,中华文明了不起,虽然它登台最晚,但上了台以后,就一直没有下来。
自从步入这大门,我们就进入了文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帝国时代。秦汉文化时代,秦朝虽然短,但却非常重要。上边说道,任何文明都需要国家强制力量的保护才能得以生存延续。举两个人,秦始皇实现了车同轨,书同文,强大的秦军杀伐天下。秦汉初期最大的困扰,就是北方的匈奴。为了抵御匈奴,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在地图上的这条长城线,与农耕区、游牧区分界线高度重合,也就是农学意义上400毫米降雨量线,是农耕文明抵御游牧民族侵略的产物,注意,那时还不能称之为游牧文明,因为没有形成文明的三个标志。等到了汉武帝,甚至打出了长城边界,将匈奴赶得很远。这是典型的用国家强制力量保护文明的两个事例。
再看此时地球的另一边,也出现了另外一个帝国捍卫着自己的文明,跟秦汉帝国均衡了地球的重量,那就是强大的罗马帝国。后来罗马帝国被更北边的一个民族所覆灭,日耳曼人民族。有学者考证,匈奴人西迁,将日耳曼“蛮族”赶出丛林,匈奴的铁骑和日耳曼强悍的入侵引发了欧洲的巨大动荡,并使煊赫一时的罗马帝国走向分裂、衰弱,直至灭亡。欧洲从此步入中世纪。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现在年纪比较大了,香港的金庸。86岁了,要申请去剑桥读书,当我问他为什么要去,他说为了去研究匈奴西逃的路线。
当罗马灭亡之后,西方世界便陷入了长达一千年的中世纪。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是两个时间点。一个是公元前500左右,一个是公元500年。公元前500年,被称成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也叫思想大爆炸时代。在前后不到200年的时间里,世界上爆炸性地产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出现,基本框定了人类几千年的社会生活、精神文化的格局。我们来听听这串名字:赫拉克利特、琐罗亚斯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这已是很神奇的事情了,更神奇的是,仿佛他们有了一个明确的分工,希腊学者研究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印度学者研究的是人与神的关系,中国学者研究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所以,欧洲自然科学发达,印度宗教力量昌盛,中国纵横之术兴旺。公元500年,出现了一个让中华文明有了转折点的杰出人物,这个人是鲜卑族,只活了33岁,也就是后来的北魏孝文帝。这就要说说之前中华文明的缺点了,由于根基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之上,中华文明一直缺少的是游牧文明的马背上的雄风。北魏孝文帝执政之后,没有像族人希望的一样,将汉人的田地都废掉变成草原。从自身以及王公贵族开始,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身着汉服,使用汉字,学习汉族文明,他带来了马背上的雄风。这个雄风很有趣,雄风一来,眼界非常开阔了,当时正好佛教传入中国已经很久,传入好几个世纪了,孝文帝崇拜佛教,传到中国的佛教里面已经带有一定的印度文明,还有希腊文明,因为有一个年轻的皇帝亚历山大,他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很巧也只活了33岁,曾经东征东方,把希腊文明带到东方,带到波斯,带到印度,所以传到我们中国来这使得中华文明得到了很大的补充,使其更加完满成熟。
从秦汉帝国之后,又过了500年,此时的欧洲仍然沉陷在漫长的中世纪,而中华文明进入了鼎盛时期,唐朝。以长安西市为例,让我们来看看唐朝时期百姓们的生活。西市虽然一派异域情调,却又是长安的主调。饭店、酒肆很多,最吸引人的是“胡姬酒肆”,里边的服务员都是美艳的中亚和西亚的姑娘。罗马的艺术,拜占庭风格的建筑,希腊的缠枝卷叶忍冬花纹饰,印度的杂技魔术,在街市间林林总总。相比之下,波斯人似乎更会做生意。他们在战场上是输家,在商场上却是赢家。宝石、玛瑙、香料、药品,都是他们在经营。更让他们扬眉吐气的,是紧身的波斯服装风靡长安。汉人的传统服装比较宽大,此刻在长安的姑娘们身上,则已经是低胸、贴身的波斯款式。同时,她们还乐于穿男装上街。这些时髦服饰,还年年翻新。长安街头,多的是外国人。三万多名留学生,仅日本留学生就先后来过一万多名。外国留学生也能参加科举考试,例如仅仅在唐代晚期,得中科举的新罗(朝鲜)士子就有五十多名。科举制度实际上是文官选拔制度,因此这些外国士子也就获得了在中国担任官职的资格。他们确实也有不少留在中国做官。
唐朝极度兴旺发达的另一个佐证就是,长安城全程的老百姓都喜欢文学创作,都在写诗。看过全唐诗就能感觉到,都还写得很好。“我建议大家多看多背唐诗宋词,在国外遇到一个华人,也许他会说中国话,但也许只是一个血缘意义上的中国人,这个时候你要和他说句唐诗,窗前明月光之类,他要能对的上,那他就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了。”
到了宋朝,绝大多数人认为是一个很不好的时期。边境屡战屡败,朝廷奸臣当道,民间匪患丛生,唯一能打胜仗的岳飞被迫害死,整个中国仿佛全靠一家人在保护,而这家姓杨的人家男人打仗貌似也不行,全靠八十岁的佘老太太挂帅苦力支撑。那当时社会生活的事实是否如此呢?我们可以看看《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当时首都的极尽繁华景象,便知道这是文学演绎了,其实当时人民的幸福指数是很高的,有历史学家考证,宋朝的人均GDP甚至是唐朝的两倍。这就一个历史观的问题了,太长的时间,我们沉溺在王公贵族的宫廷争斗里,仿佛这些就是历史的全部了,而忘了黎民百姓也是历史的参与者,而且是主要参与者。我希望在座的同学们历史观能够发生转变,从朝廷兴亡史到全民生态史的转变。我们再返回唐朝,长安城有两个外贸集市,一个是较大的长安西市,一个是较小的长安东市,分别进行西方和日本的货物交易。那时有个日本僧人有记日记的习惯,纪录了发生在长安东市门外的一场大火,这场在史书上可能难寻踪迹的大火烧毁了两千多间商铺。当大部分不会重视这样的文物时,却有史学家能从其中发出感叹,唐朝长安的东市便已经有两千多间商铺了,而且还是在门外。由此可见那时候唐朝的发达,而不是去关注当时的杨贵妃又不开心了。这就是关注全民生态史的视角之一。顺接唐朝唐诗,人民文化生活反应在文学创作上,宋词的辉煌也证明了生活水平的富足。不过,词的文学意义上的高峰在下坡时期的南宋而非相对富足的北宋时期,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了。
到了元明清,在文学上便再未出现什么高峰。只有几个人不得不提,一是元朝关汉卿、王实甫等剧作家,二是清朝的曹雪芹。首先来说说元杂剧,其产生的背景是蒙古人进中原之后,由于文化文字的差异,不便于阅读汉文书籍,于是便将文字转化为表演。恰逢当时中止了科举制度,大批读书人苦于无处安身,于是便摆起了小棚子,以给人写剧本为生。这小棚子里边便有关汉卿、王实甫等人。元杂剧的艺术高度是现在的京剧、地方戏等无法企及的,即使被热捧的昆曲也无法比拟。昆曲只是汤显祖一个人的创作,而元杂剧汇集了那么多名家的智慧在其中。曹雪芹的《红楼梦》,更不必赘述了。
中华文明特点
从4200多年前的文化起源开始,到帝国时代中国同罗马的并立,再到唐宋辉煌的文化经济,中华文化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是农耕文明带来的思想所造就的。中国文化总结起来,有三个显著特点:不远征、不极端、不失序,这是中华文化能一直站在台上的原因。这三个原因,也促成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和传承。不远征,一块地要经过祖祖辈辈的反复耕种才能耕熟,自己家的地都担心耕不熟,为什么要去侵占别人家的地呢?这也是历史经验教训,但凡远征的国家,都将导致文化的衰败,也将带来被远征国家的报复,比如东征的亚历山大,比如西征的成吉思汗;不极端,说的是中国人历来奉为处世之道的中庸,农耕文明告诉我们,冷到了尽头就死春天,热到了尽头就是秋天,所以根本没有所谓的尽头;不失序,农业耕作里,一颗种子从播种到收获,要经过上百道程序,这就是秩序,一点也不能乱。告诉我们看看当下的埃及局势,就可以告诉我们一个有秩序的世界是多么重要。我在埃及首都的街头,一个小男孩帮了我们的忙,按照习俗是要送点东西给他的,我将随身带的圆珠笔送给了他告诉他可以写字,他拿在手里摆弄半天不知字为何物。这就是曾经存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的古埃及的土地上正在发生的事情。
君子之道
中华文明把生态文明提高到道德层面,就是君子之道。因为不远征,不极端,不失序,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就是不侵犯别人,不走极端,同时遵守社会形成的秩序。
君子之道的精神核心是德,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利人利他利天下为德,怀土就是时刻想到占有、占有,与现在的“土豪”是一个意思。君子崇德,小人恃力,当今有霸权国家炫耀武力,到处伸手占有;君子要更多想德,不要想力,至少要让力服从于德,这样内心会更平静。
君子之道的人际关系有两层,一是君子与人为善、君子成人之美,二是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当你对人投上赞扬的目光、展露你的微笑时,即已是君子,而听了一句流言而心怀不满即是小人,小人之心往往别人单位出点事来反衬自己的好。周而不比,就是人与人之间要团结而不要勾结。
中庸之道和君子不器,是君子之道在思想方法上的两个原则。中庸,因为有个“平庸”的“庸”字,很多人认为即是平庸。其实,“中”是取中间值、“庸”是取平常态,反对一切极端主义,极端主义听起来爽利响亮,实际是危险的,犹如站在悬崖峭壁上的英雄,壮烈而危险。中庸在中国成为一种独特的思想方法,这主要来自于农耕文明的影响,虽然也曾出现过极端主义时期,比如义和团等,但始终是中庸。
君子之道在外在形态上,一是君子坦荡荡,君子无忧无惧,是为国家为他人;而小人常戚戚,整天捉摸人,讲谋术,总以为危险潜伏在四周,小人一生都会非常苦恼的;二是君子有礼,一个城市、一个单位、一个人都要建立简单易行的礼节,如孝道是每个人必须做到的礼仪,又是从小的文明训练,懂得敬让,从家庭放大到社会,就成为合格的公民,爱社会爱民众。
君子之道的阀门是有耻,要做到知耻和不耻,不耻比知耻更进一层,有羞耻之感就成君子之道了。他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友情是至谊,每个人都要建立友情理想,像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一样,每个人都总要寻找自己的钟子期;享受平常友情,拥抱友情,生活在友情的海洋中,让友情保护你,同时警惕利用友情。对伪君子,要识破文化之伪、道义之伪、风度之伪,人人做一个真君子。
结语
荣格说: “一切文化最终将沉淀为人格”。文化的组合状态非常复杂。提升中华文化,就是提升中国人的集体人格。一切文化最后都将沉淀为人格,有的民族集体人格的理想是骑士、有的民族集体人格的理想是勇士、有的民族集体人格的理想是绅士、有的民族集体人格的理想是武士,而中华民族集体人格的理想是君子。
中华文明需要的不仅仅只是延续,还有创新。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访问版权印2364052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