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命二运三风水,
四积阴德五读书,
六名七相八敬神,
九交贵人十养生。
今天来说说五读书。
(五)读书
1,读书是最廉价阶层上升的通行证
社会有阶层,有阶层就会有人希望上升阶层,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
从现在出土的良渚文化遗址就可以看出,在奴隶社会的阶层分布。贵族阶层住在城市的高层地带,既显高贵,又兼防涝安全。魏晋时期上品无寒门的九品中正制,更是上品无寒门,反过来说没有好门第出身甭想进入到上层社会。
但是,从社会进步来说,阶层固化带来的是近亲繁殖和能力退化。从隋朝开始为了解决阶层的新鲜活力,推出了科举制。有知识的读书人,可以凭借自己的读书掌握的知识来改变自己的阶命运,从而改变自己和后代的阶层地位。
对于没有阶层资源的人来说,读书是自己和后代改变命运的阶层上升通行证。对于寒门学子来说,没有天降的贵人,只有努力的自己。
读多少书,能够消化多少变成自己的本领,来不得半点虚假。养成终生读书的坚持、克制、自省、韧劲,才能让自己在人生的每一步都给自己多一项选择的可能,才能让自己人生走得有点与众不同,才更加接近我们终将面对的现实。
2,读书需要终身发力,因为人生每一段时间看同样一本书,因阅历不同而读出的味道不同
竹子用4年的时间,仅会长3厘米。但从第5年开始,会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六周时间里,就能长到15米。
其实,在前4年的时间里,竹子的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正是前面四年的扎实延伸,造就了他后来疯狂的生长。
人生又有多少人,没能熬过那三厘米?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好多人的读书就过不了浅尝辄止那道坎。要不然有读书无用论之说,说的是通过饱读诗书并没有带来自己生活际遇的改善,还不如那些混日子的。甚至因为读书花费了成本,耽误了时间,觉得不值。
有的说读书当经世致用,要读有用之书。可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日里时候,你能知道哪本书有用?哪本书无用?
读书应该是如饥似渴,尽心竭力,有那种对知识的渴求。这样的读书,才能终生不知老之将至,而乐此不疲也。
3,读书和做事三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界说的是人生在世,做事与做学问,需要志当存高远。怎么做到志存高远?需要站得高,才能有格局,才能看得远。虞世南说,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怎么才能站得高?就不能媚俗,随波逐流,就必须要有自己的主见,忍得住寂寞孤独,所以即使西风凋碧树也不后悔自己的孤独寂寞。更要在这个时候,独辟蹊径,独上高楼,为的是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说的是做事做学问必须经过的炼狱阶段,没有经过这个阶段的学问和事业都是不牢靠的,经不住历史考验的。在炼狱阶段,学问和事业对人生耐性的拷问,是学问和事业的试金石。在炼狱中的考验,犹如炉铁淬火成钢,所谓百炼成钢。人在钻研学问的时候,如果没有这种如痴如魔的状态,这样的学问也是泛泛的;没有那种成败在此一举的机会考量,成就的事业也没有自己的风采,是换了你也行,别人也可以。
第三重境界则是在千辛万苦,求之不得而辗转反侧的困境当中,突然电石火花,灵感突然降生。灵感这个东西,是在必然经历第一重境界和第二重境界之后,才会得到的东西。没有第一重境界,灵感来了也抓不住,也会悄悄来悄悄走;没有第二重境界打下的铺垫,可以说灵感也不会附体。灵感的惠顾,一定是在经过忍住孤独心存高远和艰苦卓绝的百般尝试都完成之后,而给予人生的奖赏。
用这三种境界去读书,第一要有读书目标,读哪些书,达到什么目的?因为人的精力有限,而书籍无限,你必须根据你的精力和目标,做出抉择。第二要在选择的书籍里面,上下穷索,无所不用其极,穷究学问,钻研真理。第三则是,在有用和无用之间,不断迭代,螺旋递升,让自己读书和实现人生目标在过程中升华。
4,读书是生命维度的拓展
人生有限,不过匆匆百年,能够读的书有限,能够做的事更是有限。但书籍把人类的文明和文化用文字给描述出来,我们读书可以上下会通,旁及中外。这样的读书,可以拓展我们生命的维度,让我们的生命触及我们身体和感觉不曾到达的区域。
书籍的历史可以上至五千年,可以横跨世界宇宙,通过书籍,我们的生命也达到了拓展和延伸。
康熙说,多想人生再活五百年。那是妄想,因为人生百年是生物进化规律。多活五百年能干什么呢?除了变成老妖精,无非就是多做些事,多些阅历沧桑。这些东西,书籍里都有呀,你可以通过书籍了解人类的起源,你还可以通过阅读古人的文字,与千年前古人进行隔空喊话,你也可以通过科幻书籍畅想未来,想想流浪地球的命运。
你通过读书,完全可以让你人生维度延长。
5,读书可以为人生修炼提供源源不断的教案资源和人生模范,不自觉滋养身心,还可以是人生乐谱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自有颜如玉。
林语堂说: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连颜值都差很远。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便很容易明白,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
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或者对他发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
一个人如果能在十二小时之中,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生活两小时,完全忘怀眼前的现实环境,这当然是那些禁锢在他们的身体监狱里的人所妒羡的权利。这么一种环境的改变,由心理上的影响说来,是和旅行一样的。
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实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只有这样,他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
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没有人知道谁是你最爱好的作家,也许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这跟一见倾心一样。人家不能叫读者去爱这个作家或那个作家,可是当读者找到了他所爱好的作家时,他自己就本能地知道了。
苏东坡是庄子或陶渊明转世的,袁中郎是苏东坡转世的。
艾略特说她第一次读到卢梭的作品时,好象受了电流的震击一样。尼采对于叔本华,也有同样的感觉。
我特别感觉苏东坡的随遇而安、无入而不自得其乐的境界,与陈白沙的无入而不自得其乐是一脉相承;林语堂写的苏东坡是活的,可见林先生是与东坡先生是心灵相契合的。
我读书知道,与孟子的人生三乐: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也喜欢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直白;更喜欢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告白。
作为座右铭,最喜欢那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那么,你与哪位古人心心相映呢?
6,读书可以有字书,无字书
读书除了读有字之书,还有无字之书的说法,就是从实践中和人是阅历中学习。
有的时候,无字之书比有字之书还要宝贵。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可以相辅相成,没有哪家更为重要之说。
有的人注重实践经历,不注重读书。最著名的是项羽,读书浅尝辄止,司马迁说他不学无术。这里的不学无术,说的是治国济世经邦的大学问。项羽因胃不读史书,因此不知人事兴替靠的是人心,不是武力蛮力。
有的读书人,卖弄学问,瞧不起实践,也是弊端。百无一用是书生,说的是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到了实际生活中,没有实践经验,照搬书本,只能在实践中跌跤。
无字书和有字书,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济用。
在现代社会功利和焦虑的情况下,请你不要怀疑读书的价值。当你来到陌生的城市,拿着刚毕业不过数千的起薪,七大姑八大姨却告诉你“谁谁谁高中没读完就做生意,如今赚得盆满钵满”,这时请不要怀疑读书的价值。因为你可以通过读书让你变得与正不同,你用读书来给自己定位。
你也不必着急,要给自己一点时间,因为教育是一坛越陈越香的酒,也是受益终身的一场自我投资。如果育人像栽树,一年的树丛只能用作柴火,十年的树木却可能成为栋梁。十年寒窗给你的不仅是一纸文凭,它打开的更是一个人认知与能力的大门,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指出了一条继续向上攀登的路径。
从这个角度来说,你自己才是你自己的贵人,读书能让你拿到自己更好人生的通行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