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科学在最近几十年取得了许多进展,不仅构建起了基于研究的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理论(即学习科学),也构建了一些列根植于认知理论、以证据为基础的关于「如何帮助人们学习」的原理(即教学科学)。How Learning Works一书(中译《聪明教学七原理: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策略》)致力于将学习科学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阐述了迄今为止教育心理学揭示的七条公认的学习原理,可视为多年来学习科学发展成果的高度浓缩和集中展示,本文依次简要介绍书中讨论的七个原理,关于各个原理的详细介绍,以及在具体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策略,请参考原著或关注后续文章。
学生已有的知识会促进或阻碍其学习
学生进入我们的课堂学习时,头脑中已经拥有从其他课程和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信念和态度。当学生带着这些知识进入我们的课堂时,这些知识会影响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过滤和解释。
如果学生的固有知识充分而准确,并且在适当的时间内被激活,那么就为新知识的获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他们的固有知识薄弱,不能满足当前的学习任务需求,不准确或者激活不当,就会干扰或阻碍新的学习。
学生组织知识的方式会影响其学习方式和知识运用
学生自然地把各种知识联系起来。当这些联系构成准确而有意义的知识结构时,他们对知识的提取和运用就能变得更加有效和充分。反之,如果知识的组织方式不准确或者随意化,他们就不能恰当地提取或应用这些知识。
学生的动机决定、指引和维持其学习活动
随着学生在学什么、何时学、怎么学等方面自主性的增强,动机在指引他们所从事的学习活动的方向、强度、持续性、质量等方面都起关键作用。
当学生明晓学习目标或活动的积极价值,期望成功地达成预期的学习效果,感知到来自周围环境的支持时,就可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为了是学习达到精熟水平,学生必须获得相关成分技能,通过练习整合这些技能,并且知道何时运用所学的技能
学生不仅需要获得执行复杂任务所必需的成分技能和知识,还必须借助练习把它们整合起来,使之更为流畅并运用自如。最后,学生还必须学会何时、如何应用他们所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对教师来说,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明确认识到达到精熟水平所需要的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伴随反馈的以目标为导向的练习,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如果学生的练习指向某一具体的目标或标准,具有合适的难度水平,能够达到满足作业标准所需要的数量和频率,那么这种练习就会促进他们的学习和行为表现。
学生的练习必须伴随如下特征的反馈:明确地告诉学生,他们的哪方面行为与达成特定的具体标准有关;提供信息,引导学生朝这些标准前进;时间和次数要适宜。
学生当前发展水平与课堂中的社会、情感和智力气氛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其学习效果
学生的智力、社会性、情感三方面都在全面发展。尽管我们不能控制这些发展过程,但我们可以采用合适的方式,营造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社会性、情感和身体发展的课堂气氛。
事实上,许多研究业已显示,我们创建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消极的课堂气氛会阻碍他们的学习和学业表现,而积极的课堂气氛则会促进他们的学习。
要成为自主学习者,学生必须学会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生可以运用各种元认知过程来监控自己的学习。如评估手头的学习任务,评价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规划自己的学习方法,运用并监控各种策略,反思当前学习的进展程度,等等。
不幸的是,学生们看上去并不会自然地运用这些元认知过程。当学生们掌握了调控这些过程的技能后,就等于形成了智力活动的良好习惯。这不但会改善他们的行为,而且会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这七条原理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的研究基础之上。尽管由于可用研究资料的限制,概况可能并不全面,但每一条原理在学术上是可信的,也可以为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指导,且能够适用于不同学科、不同的年级水平和不同的文化背景。
对于新手教师,这些原理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特征,对于有经验的教师,这些原理也可以帮助他们排解问题,把有效的策略运用到新的课堂或学生群体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