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无戒学堂第五期国学与传统文化人物
【无戒学堂】曹操官渡大胜,是因为许攸叛逃?其实并非偶然

【无戒学堂】曹操官渡大胜,是因为许攸叛逃?其实并非偶然

作者: 沐子恒 | 来源:发表于2019-06-12 16:28 被阅读8次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对于曹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他在决定性的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关于这场战役的细节,传统的说法是袁绍决策失误,又有许攸这样一个叛徒泄露重要情报,导致乌巢粮草被烧。

    回过头去看,其实曹操胜利的非常之险,粮草已经耗尽,已经要写信给许都的荀彧,萌生退意,是荀彧坚定了曹操的心,吃下一颗定心丸。

    最后,正是曹操的果断成了获胜的关键,而袁绍,其实在乌巢粮草被烧的时候也还有机会。

    袁绍最失败的地方是他不应该派张郃、高览带一支偏师去劫营,而是应该抱着“捐弃此身,成就大业”的信念,寻找曹军主力决战。他犹豫很久,最终决定又分出一支兵去救乌巢,真的是抱了“保亏止损”的想法。

    试想这时候乌巢粮食很可能已经烧完,一点没剩,即使派兵去救,也最多击溃来犯之敌。而曹操来烧粮,任务完成后本来就是要撤退的。袁绍部队的增援还有什么意义?拖得越久没粮食吃会让士气越来越低,到那时又该如何?

    但是这时候,袁绍并不知道乌巢方面的确切情报,所以他还存了些希望,好让自己留有后路。可是最后结果,却是两边落空,张郃遇伏,兵少难以支撑,率部队投降了曹操,乌巢粮食也没保住。这都是分兵导致的严重后果。

    反观曹操这边,虽然手下谋士众多,但只要决策定下,曹操就立即行动。他亲自带着精锐部队星夜前往。换上袁军的服装,人衔枚,马裹蹄,打了淳于琼一个措手不及。决战时,他的部将害怕袁绍带袁军来,建议分兵抵抗。被他他严厉否决。

    为什么?因为战斗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紧要关头。

    曹操的兵力并不比淳于琼的多,还去分兵势必拖延战斗的时间,弄不好,甚至会全盘失败。分兵是兵家大忌,所以要集中优势兵力。而袁绍的人马看起来多,足足有十万人,却在白马、延津、乌巢屡屡受挫,实际袁绍从来没有集中力量和曹军正面相抗,好比一个拳头分成五个指头去打人。

    事实上,从曹操偷袭乌巢到袁绍的援兵赶到,有大约一个时辰间隔,就是这一个时辰,左右了战场的胜负。

    曹操令人佩服的一点就在于此,果断无畏。这还可以从他早年讨伐董卓时看出。董卓迁都长安,焚烧洛阳,曹操面对十八路诸侯作壁上观扼腕叹息,他决定亲率五千子弟兵去追击董卓,结果遭遇董卓军大将徐荣团团围困,死战得脱,伤亡惨重,如果不是曹洪把马给了他,几乎要命丧荥阳。

    他回见盟主袁绍,见诸侯都在饮酒作乐,叹息说:“吾始兴大义,为国除贼。诸公既仗义而来……今却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操窃耻之!”

    虽然他讨伐董卓遭受重创,但是他向天下人看到了他的决心,这成了他后来迎奉天子无形中的政治资本。他的身上有这么一股狠劲,求全大功,成大业,必须甘冒风险。

    但是袁绍不是这样,他在生死决战关头,并没有这种意识,更希望部下去冒险,因为他老袁家“四世三公”,名门之后,故吏遍天下,打仗还需要他自己劳心费力?

    这种贵族思想和曹操这种下级军官出身的老兵油子一比,就显得缺经验了,难怪曹操评价他:“干大事而惜身”。所以袁绍的失败,并不仅仅是许攸叛逃,情报泄露导致的偶然结果,是他长期处在优越地位下忽视潜在弱点积累的最终结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戒学堂】曹操官渡大胜,是因为许攸叛逃?其实并非偶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xil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