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扬州参加中语赛观课及寇永升工作室研修后的反思
走进文本练真功01
2019年7月,酒泉市教育局与江苏省南菁中学联合成立寇永升高中语文(酒泉)名师工作室。作为第一批成员,我们一行九人,于7月24—31日期间赴江苏扬州中学参加第十二届“万唯·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高中组观摩研讨活动,并于期间开展名师工作室首次研修活动。
这次活动包括两部分内容:26日工作室成员(包括陕西渭南4人,甘肃庆阳2人)的说课研讨活动,27-29日的全国语文课堂教学比赛高中组观摩活动。另于27日晚上参加了西北师大附中李双义老师赛课前的研课活动。
此次扬州之行,虽遇高温天气,但我们依然满载而归,18节各具特色的课堂展示,7位专家的精彩点评,都给了我心灵的震撼。
走进文本练真功02
寇老师一贯务实高效,一丝不苟。赴扬州前两天,他要求:每人准备两节课,包括教学设计和课件,内容就是比赛的18节课。他的思路是26号说课,后三天听课,并完善各自设计,回校写研修反思,开学后上复盘课。
26日在扬州中学阶梯教室,我们八个学校的老师(除瓜州),加上南菁中学卢俊,共9人,每人说课15分钟,有专人计时。每位老师说课,他都先指出优点,后主要谈缺点,提出修改意见。说课情况大致如下:
赵国兴《谈中国诗》:侧重课堂导入,对文本解读很深很细。
赵小路《吴老太爷进城》:设计思路谈得多。(寇:为什么选这个?)
张彦斌《廉颇蔺相如列传》:有自己的理念。(寇:文言、文字、文学、文化。突破口:语言,为什么要合传?)
张宝太《扬州慢》:抓了“言、象、意”三个点,“一座空城一书生”,语言洗炼,素简,“亡国之悲”的母题,好作品最终落实在自己。(寇:杜牧、二十四桥、芍药等文化?)
潘金凤《扬州慢》:“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广陵城,24桥的解读。(寇:教学过程的设计?)
王兴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和课件设计得最好。(寇:但是选材切入点有些老套,还是单篇教学,没有融入群文阅读思路。)
徐斌《桥边的老人》:注重对话,语言干净洗炼,设计好多了。(寇:再精准一些!)
卢军《桥边的老人》:拓展和探究各有亮点。(寇:一是桥边,二是那些动物为什么不是别的动物?)
刘军《蜀相》:教材解读很细。(寇:短文浅文深教,长文文言取舍,七律极品。)
寇的总评:一是深入文本较远;二是教态不注意;三PPT做的不好。要有教师的自信,要争取公开课机会,实现教师的华丽转身。板书不要整句,而是精准的词语。
他建议观课时录音,早点抢座位,早点熟悉赛课会场。(这和我们语文组去酒泉赛课一样)
走进文本练真功03
27日白天听课7节课。晚上6点半,甘肃李双义联系到寇老师,邀我们帮他打磨《桥边的老人》。领队是甘肃中语会理事长、兰州二中校长候一农,另外两位是师大附中的指导老师。(都是穿着朴实、言辞恳切之人。)
磨课现场十多人,包括寇老师和候校长,我们都充当李双义的学生,完全模拟课堂情景。他喊“上课”“起立”,我们说“老师好”。我们齐声朗读,分角色读,自主交流,小组讨论,点名回答,正好45分钟,都按流程进行。课后大家提建议,确定切入点,策划板书设计,在楼层老师催促下,我们的磨课才结束。
遗憾的是,那天晚上是全国微课大赛成果展,我们没有到现场去。
李双义的课在28日下午,课堂很流畅,师生配合好,诵读很成功。最后获得二等奖(一等奖有6人,他是第七),并获得大赛唯一单项奖——最佳朗读奖,(另外的最佳板书奖、最佳创意奖都空缺)。按照寇老师的说法,李双义实现了他教学生涯的华丽转身。(确实如此,全国中青赛成就了许多语文名师)
走进文本练真功04
三天赛课,按内容分六个单元。每单元都有专家点评,最是黄厚江老师总评。
这是语文界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盛况空前的教学活动。现场有1000多人,座无虚席,好多人自费去的,我们订票迟,没抢到座位,只能在二楼观看。现场听课热情高,用平板记录的,用手机速记,相机拍摄的,写简书的人特多。
课堂亮点和专家点评,以及我的现场感悟,我整理成3000字的观摩研修的反思。寇老师说“文字没得说,标题要改一下”。
走进文本练真功05
一是古代诗歌单元教学。
(1)广东佛山中学胡美芬的《贺新郎》,她以毛泽东早年立志“大丈夫要为天下奇,要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导入,以“奇”字作为文本解读的切入点,鼓励学生在放声诵读中初步感知文本,引导学生尝试背诵重点词句。
胡老师以“根据分别时场景的句子,赏析“别妻”时的情感和“为何要改动两处词句,其对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有何影响”结构课堂,由“别妻”引入对“别友”的解读,带领学生感知文本中的革命情谊、家国情怀及革命力量,最终将解读落实于课堂开篇之“奇”——“奇友”“奇文”“奇人”。
我的感悟:①老师不时的鼓励:别紧张,大胆讨论,大声诵读;②娓娓道来,心平气和,有效指导;③“改写这首诗”的作业,设计非常好。
(2)上海复旦附中张慧腾的《蜀相》,以学生评价诸葛亮导入课文,继而以“杜甫如何评价诸葛亮”为阅读驱动,让学生在诵读中圈画重点词句并作解读尝试。解读文本时,张老师引入“对偶是格律诗中意义展开的重要形式”“一首律诗主体思想的表现,都在第一联和第四联”两种解诗方法,以此观照整首诗意义展开的层次。
在逐联解读文本后,张老师带领学生复盘了对整首诗歌情感特点,点出了诗人杜甫的“诸葛亮”情结——以孔明自况,抒写自己的哀怨。
结课时,张老师以“今天的武侯祠还寂寞吗?”一问,打通了文学、审美、现实、历史的交汇空间。
我的感悟:①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写,读然后形成思路,这个设计非常人性化;②合作探究中渗透群文阅读思维,拓展材料有《谒先主庙》《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等;③教师配乐美读、情读自己的文字,示范效果好;④教师读译文,学生读原文,变换形式加深文本理解;⑤诗文的解读,组合还是想象,这是个问题?⑥学杜甫,谈“顿挫”的特点,这也是一种感情;⑦为什么不叫“丞相祠堂”“吊武侯”“诸葛祠”,而叫“蜀相”,补充“左拾遗”的背景,引入对“蜀相”的理解,信息量非常大。
(3)福建宁德一中潘源祯的《扬州慢》,结合自身体验,在以“我眼中的扬州是( )城”的师生互动中切入课堂。继而以“姜夔眼中的扬州是( )城”递进至对全诗的解读。
潘老师以“名都变空城之因”为抓手,让学生在字词推敲中,加深了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并引出对姜夔写作的“百姓视角”与“厌恶战争”的解读。
在完成“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的初步解读后,潘老师以“置身诗境,再现姜夔眼中的淮左空城”为驱动,让学生依据意象,加入想象,赏析全诗。在学生分享解读成果后,潘老师做了精彩的解读示范。
我的感悟:①抓文本的体悟,多种形式的诵读;②引入拓展有宽度,引用诗文较丰富;③合作学习,群文阅读思维渗透得当;④抓住一个切入点,设置问题或议题不易太多;读书多,富有教学智慧,方式灵活多样,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杆秤。
——点评专家:董一菲,黑龙江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诗意语文”的倡导者。
她的现场点评:①在原有诗歌基础上增加高度、广度、深度,各方面都有探索,实现了诗歌群文阅读与任务群的有效融合;②发挥范读的作用,旁征博引,引起学生的共鸣,但掌声不应打断情感的链条,《扬州慢》此处不应鼓掌,这细节是亮点;③“直抵”文章的精美所在,要有理性的认识,选择精致、精确、精美的作品;④语文三重:一重进程,不能有学生代替,先说结论再谈过程的不好;二重体验,未经审视的汉字是没用意义的,如“唯见长江天际流”;三重对话,对话的前提是倾听、读准字音,包括课件不出错字,窦桂梅说“学生问题表达就是教师的教学资源”,“丞相祠堂何处寻”的对话就是技巧、智慧、素养。⑤学生心中的诸葛亮有历史的,有文学的;透过两张照片问:今天的武侯祠怎么样?(喧嚣热闹中的寂寞);⑥课堂要关注现实,面对当下,谁是主题?⑦文本在解读的瞬间,才能成为课堂的资源,《贺新郎》的导入漂亮巧妙,干净利落;⑧艺高人胆大,“读一读,谁能背下来”,等一分钟即可,聆听静待花开的声音!⑨学会设计核心问题,直问与曲问,如“将军孤坟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愚公移山》中“那些人参与了移山?”“始龀”“孀妻”等,这种发问就是“文化”;⑩课堂要有各种资源参与,教师要有温度,要重视“技、术、道、理”的四端。
我的感悟:董老师诗一般的语言,确实是另一种语文之美。
走进文本练真功06
二是文言文单元教学
(4)辽宁盘锦高中谢锦萍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以“折纸”激趣导入,以廉颇之“勇”与蔺相如之“智”作为课堂主线,贯穿对文本的解读。在分析廉颇之“勇”时,谢老师以文本为依托,逐层递进,由浅表到人格,使蔺相如的形象逐步丰满。对蔺相如“智”的分析,谢老师以“单字填空”为抓手,在遴选词语中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我的感悟:①由“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导入司马迁笔下的两个人物;②直击文本核心的设计:写出两个人物名字及特点,各一字。
(5)四川成都石室中学刘婧竹的《阿房宫赋》,课堂由对文题“阿房宫”的正音释义领起,继而以“壮丽华美令人心醉”“奢靡凄美令人心醉”“一炬而毁让人心痛”等为线索,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寻找理据,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在梳理文本后,刘老师将对文本的解读提升至“读历史、读国家、读政治”,引导学生还原杜牧的丰满形象,体味文章借古讽今的批判视角。
我的感悟:①引入感受,设计精巧,从标题入手,在标题处结束,在诵读、体验中完成本课学习,引入“讽谏”的主题;②“批判不是愤青的怨怼”,能结合当下,但点到为止,这就是教学的艺术③备课思路很重要,只选中一个点,处理好“出”和“入”的关系。
(6)湖北夷陵中学袁楚桥的《六国论》:以初读文本落实字词切入课堂。针对《六国论》的史论文学特点,从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等多个角度,带领学生重点梳理了文章的论证思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梳理情感,最后在探讨“《六国论》与《过秦论》结尾的共同点”的比较阅读中明确了作者“家国之思”与“文以载道”的情怀。
我的感悟:①思路好,设问好。一是温故知新夯基础:读准字音“暴”;二是梳理全文明思路:请你梳理全文的论证思路?作为史论文,本文是否存在漏洞和不足?”三是赏读文本识文心:你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苏洵怎样的思想感情?四是比较阅读悟情怀:你觉得它和《六国论》的结尾有什么共同之处?②朴实的课堂:重在学生阅读文本,小组讨论有时限,最后一段好在哪,怎样读?
——点评专家:樊玉仙,山西省语文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她的现场评语:一是“打破”常规和俗套。因为文言本身有难度,学习环境有难度,所以①打破边读边析边译的常规教学,②打破见言不见文的俗套③打破集团化模式的学法。
二是“突破”课本,走进文本,走进作品,感悟思想情感。十个有①有教学目标,如:人物/阿房宫/史论。②有教学设计,已知已会基础上再度升华。③有学生活动,填空、仿写/找句子/挑战权威。④有问题意识,问题驱动课堂是大势所趋。填空/学生提问,再设问题“心醉的理由?”,问题要有梯度。⑤有互动交流,讨论氛围不足。⑥有学生展示,教师展示不能比学生多。⑦有资源意识,资源的补充很及时,做的恰到好处。⑧有欣赏鼓励。“我很欣赏你的语言,你的勇气”。⑨有学习收获,学生要有收获。⑩有教师指导,诵读指导、拓展指导等。
三是“建议”,基于课本文与言的要求,基于教材编写要求,基于选拔人才的要求,向群文阅读迁移,向现代汉语迁移,形成语文学科的思维和素养,八个建议:①知识的准确性,比如:句式的概念,长短句不是句式分类。②问题的针对性,“心醉的理由没有挖掘?”③学生的主动性,占领学生的阵地,如“为我梳理结构思路!”。④文言的特殊性。⑤挖掘的深刻性,“不能见者三十六年”。⑥讨论的有效性,“我认为,我觉得”,这是形式上的讨论,很必要。⑦设计的设计性,忌前紧后松。⑧思维的开放性,不要急于去图解人物,王熙凤就是“邓婕”?)
走进文本练真功07
三是写作单元教学
天津海河中学李萍的《讴歌亲情,学习写的充实》,就地取材,以扬州中学校友朱自清先生《背影》的经典片段导入,引出对细节描写的分析解读。继而以对《我与地坛》《游子吟》《岁暮到家》等素材的分析,加深学生对“用充实的真情”抒写亲情的学习目标的理解。在写作实践环节,李老师设置情境让学生依据课堂所学进行片段练笔,并以学生的“互学互评”作结。
我的感悟:①由朱自清《背影》、史铁生《我与地坛》、肖复兴《母亲》导入,“世界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②群文阅读思维的渗透,孟郊的《游子吟》,蒋士铨《岁暮到家》等。③就地取材的作文训练,“扬州中学,人杰地灵……”,运用学到方法,片段写作200--300字。④朴实开放的写作与展示:小组讨论交流,投影并诵读,说出推荐理由,提出修改意见。⑤学生资源就是最好的资源,学生写作时,教师静待花开。
(8)山西省实验中学牛菲菲的《善于思辨,学会辩证分析》,以“文化跨界”作为思辨写作的素材主线,引入“老陈醋冰激凌”等时新材料活跃课堂,激发学生思考。在学生完成初步解读后,牛老师引导学生回扣教材,学习了有关辩证分析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带领学生二次分析材料,强化“全面、发展、联系”的思辨方法,引导学生自我归纳,水到渠成地提炼出自己的解读成果。最后,牛老师引导学生结合材料进行片段练笔,在写作实践中深化了课堂所学。
我的感悟:①课堂的“热场”好,语言精练,激发兴趣。②结构清晰:说一说,读一读,议一议,写一写。③说一说:学生评说“文化传承讲究度”,引出“辩证方法”。④读一读:通过阅读“话题探究”,你了解到哪些辩证分析的方法?或“针对文化传承谈谈你的看法!”⑤议一议:“凤凰古城”的好与坏——创新过了头,守正与创新。⑥写一写:展示—解读—评析,老字号也须“转行”,“转行”就是自我适应。)
(9)云南师大附中张艳波的《确立自信,学会反驳》,课堂重视素材资源。课堂伊始,即引入材料明确学习任务,感悟“自信”的话题。在此基础上,张老师引入多则素材,与学生就“反驳”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继而结合素材重点对“归谬法”进行了系统学习,并对相关写作知识作了梳理归纳。在“实战演练”环节,张老师结合视频素材,将“反驳‘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作为检验学生课堂所学的练笔习题。
我的感悟:①开篇感悟话题:有理有据,有理有节,什么是自信?②六则材料,逐层深入分析:郑板桥与老师,央视新闻,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外交部答记者问。③实战演练辩论赛。④学生写作。
(10)江西于都中学何明霞的《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由学生熟知的流行歌曲《稳稳的幸福》导入教学,并依托歌词及海子的诗歌,引导学生对“稳稳的幸福”做了深刻的辨析。在“认知分析”环节,于老师带领学生对素材从“现象”“本质”“危害”“办法”等四个方面进行纵向分析,习得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针对材料,进行列提纲的写作实践。
我的感悟:①热场“烟花三月下扬州”,圆梦与幸福,这个设计好;②歌曲《稳稳的幸福》,你如何理解?开课4分钟就完成两次微写作;③讨论引导:稳稳的幸福,更多是物质层面,我们更应该关注精神层面;④课堂体验与生成好,循序渐进,不蔓不枝,没有标签,没有先入为主;⑤课件制作好,这也是一种教学思维;⑥材料选择很时新,如垃圾分类等;⑦现场作文展示好,关注生活小事,提升个人修养。
——点评专家:郑桂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老师首先肯定了四位选手在教学设计中对写作方法、策略的重视,并就具体课例分享了自己的教学方案。
郑老师提倡“从一堂课反思一类课”,就写作教学的普遍困境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路径,如:“写作教学中如何去教学写作知识?”“方法策略是学生得出还是教师得出?”“方法策略有没有学段的要求?”结合新课标中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郑老师对赛课选手及广大听课代表提出期望:写作课不只是方法技巧,写作的背后是一个人的思维品质和人生境界,因此要培养“完整的人”“发展的人”。
她的现场点评:①写作课是各代表地区或一批人对写作的看法;②过于强调目标和方法,则忽略了写作重点,微写作重在写法的引领;③交流就是与真知灼见的对话。
走进文本练真功08
四是小说单元教学:
(11)甘肃省西北师大附中李双义的《桥边的老人》,上课伊始,首先明确了“品读语言”“研读主旨”的学习目标。继而依据文题,由寻找小说人物开始自己的教学。在分析文本的“对话”特点后,带领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我”和“老人”不同的关注点。在品读环节,李老师引入英文原版文字,与译文片段做参照,引导学生感悟相近词语的不同情感厚度。由品读语言递进至研读主旨环节后,李老师引入对祥林嫂痛失阿毛后语言反复的分析比较,以此提炼出“战争中老人的情感寄托被无情剥脱”的主旨。
我的感悟:①“非对称性”的争议;②选手备18节课,抽课在前一天,备课也是体力活;③观摩学习研讨,团队精神很重要,寻找一切机会做成最好;④学生的几个词,师生对话都影响深刻。
(12)湖南省怀化市沅陵一中廖艳萍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直入主题,以文本的最后一段作为探究重点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圈画重点字词,感知文本。在研读文本环节,廖老师分解研读任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调查林冲性格特点”“调查林冲出身、此前遭遇”“调查陆谦等人遇害的原因”作为任务驱动,细究语言细节,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教学中,廖老师两次引入金圣叹评语,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辅助材料。
我的感悟:①说一说:“杀人可恕,情理难容”,林冲所希望的情理到底是怎样的?②学生明白了“林冲为什么杀人?”
(13)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中学姜海达的《吴老太爷进城》,姜老师以直接引导学生解析文本标题开启课堂,将“吴老太爷”眼中的“城”即“魔窟”作为整节课的研讨重点。教学中,姜老师以吴老太爷对“魔窟”的感受及作者运用了哪些文学手段描写“魔窟”作为抓手,在反复的朗读中挖掘文本细节。姜老师的教学以方法引导作为终极目标,总结出鉴赏文学作品的几大要素,如作品语言、人物形象等,以帮助学生在阅读其他作品时,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我的感悟:①导入“交流学习的体会”设计好;②抓住上海是“魔窟”这个点,好多老师提到这个亮点;③学生影响最深刻的是诵读。
——点评专家:丁亚宏,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河南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丁老师首先肯定了三位执教者的教学亮点:以课文标题作为进入文本的抓手,避免了繁琐的导语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教学有设计,抓住一点,提领全篇;关注语言,注重朗读;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有学生意识。
随后,丁老师结合具体课例,分别指出了三位选手各自的改进方向,并进一步强调:学生的成长才是教学的最终价值,因此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思考教学,用语文的方式解决语文的问题。同时,丁老师也针对考试测评,特别强调了小说文本作为高考必考内容的教学意义。
她的现场点评:①都从标题入手,避免设计精美的导语,《桥边的老人》对话入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抓住“山神庙”,《吴老太爷进城》抓住“魔窟”;②“没有读进去的阅读,就没有读出来的对话”,都关注到语言,朗读是语文的本真,朗读各有其特点;③都有学生的意识,这是教育理念的进步和先进性;④缺乏整体性,艺术、内容、主旨等的把握不准;⑤没有办法克服碎问碎答的问题,问而不答或不当追问,不能让学生安静读书。
走进文本练真功09
五是实用类文体和散文单元
(14)新疆克拉玛依市十三中刘倩倩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从梁思成设计的扬州大觉寺的鉴真纪念堂景点,引入文章,并引导学生通读课文,提取反映文本主题内容的关键词,快速了解文章内容。
刘老师以提取的关键词——“文法”“词汇”“可译性”为抓手,运用自主学习小环节,带领学生梳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品味中国建筑之美,并补充文章的创作背景。在引导学生朗读文本中,让学生置身文本,深刻体会作者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热爱,更多的是深思和担忧,呼吁大家要有继承,传承和发扬保护中国建筑的使命,为我们的文化之美感到自豪。
(15)黑龙江鹤岗市一中刘岩的《谈中国诗》,以问题探索的主线,从标题“谈”入手,从角度、对象、原因、类型等“谈”的问题,引入课堂环节。刘老师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文本,通过诵读主体部分,让学生自己从文本中寻找中国诗和西方诗的异同,并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进一步引导学生共同探讨中国诗同西方诗的特点,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品味语言环节,刘老师引导学生用标注法理解文段,体悟精神,并表明文化自信的立场。
(16)山东博兴县三中马月亮的《动人的北平》,从“北平”两字切入,简单介绍北平的历史,让学生整体感知,挖掘作者眼中的北平的特点。然后以文本中罗列出的13条北平的动人之处,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文章的清韵,体悟那些更能打动自己的文字,从而更全面地了解作者笔下的北平。
接下来的环节,马老师以老舍先生笔下的北平与作者笔下的北平进行比较,还以郁达夫先生对散文的特点的概括,给学生及时的补充,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林语堂作品的语言特点和风格。最后,马老师引入作者的生活经历,并用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中的一段话作结,在了解作者的人生情怀的同时,希望大家都能以动人的姿态书写动人的人生。
我的感悟:①导入:林语堂眼中的北平是怎样的?②重点句:“不理会这回事”“北平是国王的梦境”“饮食专家的乐园”③拓展:“动人的林语堂”“以动人的姿态写动人的人生”。
(17)江苏扬州中学贾媛的《葡萄月令》,首先以作者的这篇文章为何会退稿的小故事设疑,激发学生对该文本的探知欲。接着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了解文章的内容。贾老师紧扣“月令”解读文本,并补充“月令”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月令体”,从而体悟汪曾祺语言的独特韵味——看似语淡而味不薄,“闲”语其物,“闲”笔其文。
最后环节,贾老师通过作者的创作背景,并借其他人对该文的评论结课,让学生们真真正正地了解——站在葡萄背后注视着葡萄生长的汪曾祺,是一个面对苦难达观开朗,在逆境中热爱生活的“农人”“文人”“哲人”。
我的感悟:①导入:本文被退稿,退稿的原因?②这是扬州老师教扬州学生阅读扬州文章的一节课。
——点评专家:贾玲,陕西省特级教师,“国培计划”培训专家。
29日上午的四节课由贾玲老师进行综合点评。四篇课文2篇必修课,2篇自读课,贾老师首先对四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予以肯定,分别用16个字概括了四位老师各自的教学特点。接着她对必修课与自读课的授课模式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她指出,高中的语文课应在初中的基础上螺旋式上升,继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课堂互动与训练,将环节落在实处,尽可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设定有效的课堂。
随后,贾老师还对课堂语言的变化提出自己的思考意见,希望赛课选手以及听课教师要有课堂语言的修炼,更要重视自己课堂语言的专业成长。
她的现场点评:①建构语文美好的课堂。②专题阅读意识。③前后勾连的思路。④语文老师的课堂语言也需要成长,就像“葡萄月令”。
走进文本练真功10
六是散文单元
(18)安徽合肥十中黄善文的《合欢树》,史铁生先生的《合欢树》,黄老师由学生熟悉的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导入,目的是让学生领会作者写这两篇文章的不同心情。
黄老师以“缘树品情”“因情悟理”两个环节结构课堂,并注重分析文本,逐条解决所设定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文章中体悟作者的情感,并希望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像作者一样,去“看见”“未被看见”的世界。
我的感悟:①由史铁生导入。②问题:找出“合欢树”出现的文段?七段。文中写的最多的是谁?母亲的疑虑。③文章结构思路清晰。
——点评专家:尤立增,特级教师,河北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教育部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下午的最后一节课,由尤立增老师进行点评。尤老师就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这一问题用三句话回答:一要目中有人,要求老师心中要装着学生,了解学情;二要心中有数,要求老师在上课时要关注呵护学生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三要手下有招,要求教师要有点拨能力,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能和稀泥。
尤老师结合自己提出的这三点,对最后一堂课进行深入点评,指出这堂课的优点与不足,鞭辟入里,指导深刻。
走进文本练真功11
闭幕式上,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黄厚江代表专家评委对高中组选手的赛课情况进行了总评,他总结了18节课带给大家的欣喜,并特别称赞了选手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朗读指导,能够把根深深地扎在文本的泥土里,在文本中有发现。
黄厚江的点评:强烈的期待,新的课程即将到来,没有眼前一亮的课,没有经得起推敲的课。
一是几点欣喜:①纯洁,语文课变成了“语文课”。《中国诗》教学,从从容容,干干净净,不蔓不枝,从容淡定。②阅读教学落地生根。阅读成为常态,让学生自自然然地读书,18节课的根扎在泥土里。③引领学生在文中有所发现。扬州老师的英语,《廉蔺传》的形象不同,《桥边的老人》的动物。张志公说:“最好的阅读是老师带领学生进进出出”。进进出出,几个来回,都有发现。《葡萄月令》发现了“闲笔”,《桥边的老人》从“可是”入手,将别有洞天。④强烈的课堂学习意识。建立学习的框架,学习的凭借。《贺新郎》的毛的修改稿,《六国论》学习的困顿,都是凭借,学生自己上去了,你还要搭个梯子?⑤看到任务学习与项目学习的意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否合适,新课程的任务群要研究。
二是几点失望:①支离破碎、盲点重重的文本解读。盲点:《合欢树》最后一段不能不管,《贺新郎》的“人间”“革命领袖”?《阿房宫赋》三个“人”不搭界,《蜀相》“壮志难酬的悲哀?”“致君尧舜上?”林语堂的“细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没有雪”“没有山神庙”,“天叫民反!”只见名词,不见篇章,从外到内强加质问?《合欢树》引文太长,把伴娘打扮漂亮是很危险的!全是人,全是自己,《蜀相》的“空”“自”,《阿房宫赋》的“心醉”“碎了”,这是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②莫名其妙,缺少根据的教学选择。四节作文课,忙于教写作知识不好。“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一节课一个点。③面面俱到,该到不到。④价值不明,动机不良。过度支架构建,文献过多,写一段话播音乐动机何在,配乐诵读写作文,下课前放视频。⑤缺厚度、张力的课堂。课堂上充满一问一答,缺乏面向全班学生,没有碰撞,鸦雀无声的课堂讨论。
三是几点建议:①文本解读的基本技巧:语言、结构、内容。②课堂教学的意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③教师讲与学生问的重合度。④教师文本选择的根据。⑤教师备课做什么:文本弄明白,把学习内容变成活动和任务。
走进文本练真功12
三天听课和研修,对我触动很大,有警醒,也有反思。
一是成功的课堂需要精巧的设计。课堂的切入点要精妙,比如“毛奇”;文本解读深刻,比如《蜀相》;课件制作精致,比如《阿房宫赋》;板书设计,比如《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亮点很多,我提炼了一个字“深”,写成研修后的反思《走进文本深处,练就课堂真功——谈谈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有效性》,我谈了六个方面:一是深入的文本阅读,二是深度的课堂迁移,三是深刻的生命体验,四是深层的问题预设,五是深邃的教学智慧,六是深厚的人文情怀。
二是个性化教学是语文课堂的倾向。比如说诵读,李双义得了第七名二等奖,全场唯一的诵读单项奖。这和当教学的阅读和诵读分不开。教学个性化是多数专家认同的,这也一种当下教学的倾向,也教学评比多样化和规范化。比如,最佳板书和创意奖空缺,微课奖成果没有看到,包括这些单项奖,单元教学分类,这都是今后赛课的方向,
三是求实和担当是大师的风采。寇老师自不必说,他的严谨求实,一丝不苟,都值得我们学习。候老师是甘肃语文的领头人,他主动和酒泉老师交流,加联系方式。他点评了渭南四位老师的说课,从内容,到目标,到肢体语言,语言简练也很深刻,渭南老师也口服心服。他提到目标的表述,他从当前形势谈起,说语文课堂要重视目标,对这次比赛没有目标展示质疑(李双义是八个字,是例外)。还有黄厚江老师,他的点评,有诸多的不满意,但点的很实在,现场是一片掌声,批评的话大家都不爱听,赛后的媒体报道没有点到黄厚江的批评,但他的对语文课的警醒与反思,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四是走出去才感到自己的落伍。赛课和听课,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我发现,用相机拍摄的,拿电脑写作,用录音笔的,在手机上写简书的,都是年轻人。现在的语文课培训多,活动多,比赛多,确实有些眼花缭乱,难以应付,但抓住时机非常重要。举几个实例,酒中的赵国兴老师,全国中青赛,每两年一次,学校不组织时他都自费参加了。五月份王荣生到酒钢三中,他不但自己请假参加了,还让年轻教师调课去参加(两月之内,目睹了当今语文界泰山北斗的评课风采,小赵荣幸之至)。他还说到小周,霍老师名师工作室,每次都参与,有热情很勤奋。还有玉门的小徐老师,09年工作,人勤快,多面手,当班主任,他收藏有好几届中青赛的案例,做课题都很厉害,给校长写材料,上次听我的报告,他坐老前面,中级也评了,寇老师听了他的课,点名让他去扬州。
五是成功源于平日的严谨与一丝不苟。越是大师越谦虚,越低调,寇永升、霍军,还有初次见到的候校长,都是这样。扬中说课备课,寇老师的务实认真深有体会,大家说课评课,抓目标,抓切入点,丝毫不回避问题;现场听课,寇老师让我们自己给选手打分,与最后结果比对,看差距在哪里?给李双义磨课,当寇老师、侯老师和我们像学生一样,“上课”“起立”“老师好”的时候,我们才感到了大师风采。现在的语文赛课活动多,每节课都这样打磨,何愁课堂不成功呢?再往远处想,语文必修108篇的内容,用三年时间,都可以备成精品教案,虽不能说是一劳永逸,也是语文教学宝贵的精神财富。
六是教育的自信与自尊非常重要。走了趟西安,再到扬州,与语文同仁做了许多交流,我也有教育的自信。与大都市相比,在理念和技术方面,在环境和资源方面,我们确实落伍很多。但我们也有长处:和寇老师的南菁中学相比,我们的压力小多了,我们的学情也并不复杂;和周边学校相比,我校对外出学习的支持力度,我校语文老师的敬业精神,我校语文教学的许多做法,市教研室老师和其它学校还是认可的,所以我们要有教育的自信和信心。
我认为,作为一线教师,教学理想的境界,我们都还在路上,教师要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下有招,走向文本深处迈进,练就课堂硬功夫,教师的成长之路才会越走越广阔。
走进文本练真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