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一期,我们讲了《拉奥孔》,但是,在历史上关于还有一个关于《拉奥孔》最最关键的话题,我们没有讲述,那就是“拉奥孔为什么没有尖叫”。
在说这个话题之前,咱们先来了解一下《拉奥孔》的故事背景。
拉奥孔的故事,发生在特洛伊战争时期。在希腊神话中特洛伊战争的故事讲到,希腊人攻打特洛伊城十年,始终未获成功,后来建造了一个大木马,并假装撤退,希腊将士却暗藏于马腹中。特洛伊人以为希腊人已走,就把木马当作是献给雅典娜的礼物搬入城中。晚上,希腊将士冲出木马,毁灭了特洛伊城,这就是著名的木马计。
拉奥孔是当时阿波罗在特洛伊城的一个祭司,他曾警告特洛伊人不要将木马引人城中。这触怒了希腊的保护神雅典娜想要毁灭特洛伊城的意志,于是雅典娜派出了两条巨蛇先将正在祭坛祭祀的拉奥孔的两个儿子缠住,拉奥孔为救儿子也被雅典娜派的蛇所咬死,特洛伊人见拉奥孔死,以为是拉奥孔当初的警告触怒了神灵,于是特洛伊人更加深信不疑地将木马运进城里,在进城之后特洛伊人还遭到了特洛伊预言家卡珊德拉的警告,但一切都被由希腊人奥德修斯所派去的间谍西农所编的谎话遮掩的天衣无缝,连当时特洛伊国王普利阿莫斯也深信不疑,接着就是士兵的庆祝,喝的迷醉,完全破除了戒备,夜里在冲天的火光里古老的特洛伊帝国走向了毁灭。
拉奥孔这个雕塑,就是再现地拉奥孔父子被毒蛇纠缠的一瞬间。但是,无论是雕塑中拉奥孔的儿子,还是我们根据常理判断,拉奥孔是应该尖叫的。但是,为何雕塑之中的拉奥孔却紧闭双唇。
相信很多人听到这个问题之后,都会笑了,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讨论这个问题究竟有什么价值呢?但是,总是有一些人不如你聪明啊,还是钻四牛角尖谈论这个问题,甚至可以说,这个话题持续时间长,影响人物之广,在艺术界也是绝无仅有,很多艺术、哲学大师都加入了论战。
讨论这个干什么?又不当饭吃。的确不当饭吃,但是,人家很多大师都是不愁吃穿的,不为吃穿发愁,不讨论这个讨论什么?哪能比得上你们这帮穷鬼,天天这么充实地为吃穿发愁,
所以,说到这里,我倒是比较赞同村上春树的一句话:所谓艺术,就是奴隶烧陶渔猎,贵族青春作赋的产物。如果你想看艺术,起码得退回到有贵族、有不劳动的阶层那里。
我们这个时代大家都很忙,忙着混饭吃,哪里还有什么艺术!
话休烦絮,回归正题。拉奥孔为什么不惊叫?
历来美学家都有自己的解释,比如有些狗屎主义说:“这是作者借拉奥孔来反映被压迫人民的不屈精神”。如果这个问题可以用这种狗屁言论来回答,咱们还要九年义务干什么,三年级就可以毕业了!
倒是德国莱辛比如认真,甚至为此还写了一部皇皇巨著,他认为,“惊叫,这一表情与美不相容。”
之后,叔本华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即使雕塑家刻画出拉奥孔张嘴这一动作也毫无意义——因为石头依然不能发出声音!雕塑艺术没有表现声音的能力!相反,如果拉奥孔张着嘴,势必遮盖雕塑人物的面部表情。”
叔本华的意思是,作为视觉艺术的雕塑,没有必要去追求,也无法实现一种听觉效果,所以,就干脆追求视觉效果的最大化,让拉奥孔不惊叫。
起初,我是比较相信叔本华这个说法的。但是越到现在,我越是怀疑这个说法,为什么呢?因为,叔本华这个见解,看似天衣无缝,实际上是有一个重大的缺陷,就是把艺术作品从纯物理性质的角度来理解。
他说的,有一定的道理,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标准答案。但是艺术的答案从来不是标准的。所以,我就抛弃了这个说法。
叔本华也很认可莱辛的看法——“惊叫,这一表情与美不相容。”首先,咱们要说,莱辛这个美学观点,可不是鼓励艺术玩假大空,玩唯美主义。他这里的美,是美学的美,是一种更为深层的伦理观念。
我的理解,和莱辛比较接近,但是在根本上,说得不是一回事。在我看来,拉奥孔为什么不会惊叫,因为他不能惊叫——且别忙着骂我说废话,听我慢慢道来。
拉奥孔在那一瞬间,明确得感受到了死亡的袭来。这种死亡的袭来,让拉奥孔更加深层地认识到了生命和世界的关系——对!就是存在!
呵呵,话题绕来绕去,我们还是要将存在。存在,是一种关系,对于这种关系的洞察,产生了思和诗。前面我们说过,诗是显示而隐藏的,思是隐藏而显示的。
所以,拉奥孔为什么不能惊叫,因为他体察到了存在。这种存在太过丰富,以至于让拉奥孔心里千言万语,就是说不出来。
我们再回到莱辛的话:惊叫,这一表情与美不相容。莱辛说对了,但是,你如果翻开他的《拉奥孔》,你就会发现这种正确是一种误打误撞的正确,他并没从根本上理解,为什么惊叫与美不相容。恰恰不是惊叫属于懦弱,属于丑陋,而是因为,那一刹拉奥孔索要惊叫的内容太过丰富,远超美学的范畴。
《拉奥孔》这个雕塑的价值就在于:它如诗歌一样显示了,但是,又通过拉奥孔紧闭的双唇而像思一样有所隐藏。
诗和思,都来自于存在,而存在,是一种寂静之音。它无可言说,只要在人死亡面前悄然而至,让你窥见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