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诗文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今日看点
月,俊俏皎兮:那些在月色打捞中温柔千年的诗句

月,俊俏皎兮:那些在月色打捞中温柔千年的诗句

作者: 何忆飞鸿影 | 来源:发表于2016-09-14 21:36 被阅读466次

    文/何忆飞鸿影

    有情最是江楼月

    夜凉如水,月笼长堤。挽一袖月光如水,倾洒西楼,照亮离人心。

    菱镜倦揽,捣衣露重,饮一盅月华如练,薄酒断肠,长是人千里。

    月从不曾亲近谁,冷悬天幕,拒人千里。或许是这清冷激起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惦念,他们总不忘记她:思乡时望月怀远,离别时寄愁心与明月,失意时缺月挂疏桐,欣喜时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月不语,思无邪。

    她始终只是月圆月缺,晦明交叠,朗照人间。


    01《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宋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之所以把这首清新自然的小令放在文首,是因为它三言两语就将月亮的生消特点和人的情感做了一个非常巧妙的结合。

    她的心思单纯天真,果然是不踏二门半步的闺秀,终日除了思念外出的郎君,似也无甚别事可做。

    她独上江楼,过尽千帆而无她等的那一个。清风朗月,江水渺然,天地之间唯有她和月相对。她定定望着月,就像能看到他。少女心思的巧妙让她眼前的月亮仿佛活了起来:

    你为什么不像江楼边的月呢?我走到何处,你都跟着我,我都看得见你,只有相聚无别离。

    你为什么要像江楼边的月呢?刚刚月满了,却又要下弦,圆满总是短暂,什么时候再团圆?

    这首词说是词,倒不如说是一首清浅民歌。民歌往往采用重复歌唱的形式,像“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反复的;就是上下两片,也有加以变化的重复,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像民歌中的重叠一样。

    她将守候定格成了诗画,月是思念,月也是他。她想,她也愿意做天上的月亮,千山暮雪,能照他安心归家。


    02《月下独酌》唐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篇应该是中小学生必背篇目,可是在我们小时候背诵它的时候,真的能领略青莲的真意么?

    他是且放白鹿青崖间的狂狷才子,贵妃捧墨,力士脱靴。

    常人写月总会不自觉地带些敬重,自放月于一个相对辽远的位置,以从“遥遥抒怀”之中生出距离美的意蕴来。李白当然不会。

    为什么?他是谪仙啊,误入尘世的仙人,怎会将蟾宫月桂作神敬道: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清醒时我们共同欢乐,酒醉以后各奔东西。

    可他为什么要与月为友?因为人间无人陪伴啊。这该是多么怅然的寂寞,人间无交欢,只能邀月共饮,醉弃人世。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高中语文会讲,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在失意中依然旷达乐观、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豪放个性。

    可是让我们放下语文试卷,是不是可以有一个更为旷达的解释:李白从没有感到孤独,因为他不是凡间人,他也曾寻找过知己,可是他后来发现没有人能理解他的狂狷自由,没有人理解他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洒脱自得,没有人能理解他的悲天悯人的渡世情怀。

    所以他放弃了。除了三五诗友以外,他不能再寻找谁当得起他的知音了。

    所以,他将目光投向了纯洁无暇高高在上的月亮。月亮也肯放下身段,与这位仙人翩跹共舞。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愿与月永结为忘情之友, 相约在高远浩渺银河岸边。


    03《春江花月夜》(节选)张若虚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这篇流传千古的《春江花月夜》,既是文学作品,又是古琴作品,还是哲学作品。

    自春秋战国始,对宇宙轮回的追问就没有停止过。屈原在《天问》中曾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探究宇宙的起源,追寻人类自身的生灭,都是亘古不解的话题。

    《春江花月夜》也有这样类似的阐释。我们不能知道江畔第一个见到月亮的是谁,我们也不知道月亮是什么时候普照人间。人类是如此渺小,百年一世不过月眼中的蜉蝣。

    这样想很难逃脱一种悲观感,旷达如苏轼也尝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但是乐观一点想,我们的渺小又会让我们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烦心小事根本不值一提,根本不值得翻覆挂念。

    再说《春江花月夜》本身,她包含了很多非常静美的意象:春江潮水,海上明月,月照花林,汀上白沙等等,而月无疑做了勾勒连接花、江、楼的无形缎带。它轻盈灵巧,又善解人意,春夜里月华如水,轻笼小楼,眼前的一切景物都渲上了朦胧宁谧的玄寂。

    美可以是浓烈的,大红大紫的,但那样的美总不能持久,就如烟花,绚烂至极,终归消寂;唯有不过、不急、不焦躁的细水长流,淡然处世,心如止水鉴方长明。


    04《天仙子》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

    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张先人称张三影、张三中,皆是因为他妙笔名篇,就像秦观人称"山抹微云"一样。

    《后山话》称:“尚书郎张先善著词,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飞絮无影’,世称诵之,谓之张三影。”

    云破月来花弄影

    诗人独步江边,暮色四合,水禽并眠池边沙岸上,而他孤身一人。这个晚上原应有月的,不料云满夜空,并无月色,既然天已昏黑,不如归去。恰此时,忽风起,刹那间云开月出,而花被风所吹动,也竟自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诗人孤寂的情怀不禁有了暂时的欣慰。

    此句成了传诵千古的名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若没有月色清辉普照,何来影呢?一切事物经过月光温柔的打磨会变得更加美好。


    05《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一直是思念家乡与亲人的重要寄托。杜甫一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不知写尽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秋深夜凉,独启闲窗,杳思家乡,远望无方。人皆喜乐,或归或访,唯我独坐,灯影同殇。惦海风江头,高堂明镜;怨芙蓉镇里,千里戎兵。我又能如何?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而自此之后,我们总带着对家乡的偏爱,连那月亮,都不如家乡明亮了。


    06《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写月元老级别的诗词,首推东坡这首《水调歌头》。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王菲唱的《水调歌头》也是极好,温柔婉媚,深情都融尽吐息里。

    正是仲秋团圆佳节,趁着这月圆良宵夜,清风朗月时,何不归家与家人一聚,共沐清秋,把酒言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月,俊俏皎兮:那些在月色打捞中温柔千年的诗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zav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