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一本书,一封信,一段奇缘,陨落的是查令十字街84号的那家旧书店,永恒的却是二十年书信时光中的那场奇遇。
1、《查令十字街84号》
一直都热衷于纸质的阅读形式,淡淡的油墨香,捧在手中,总觉得更加踏实。一直也愿意相信:执起一支素笔,静默地在一笺信纸上自由地书写是一种心灵的自由;而将写好的信件装入精心挑选的信封中、填上地址、贴上邮票、投递给心中的人,这亦是一种微妙的情感体验。
读完《查令十字街84号》,被书中那一封封的信件深深地感动着。二十年,通信数百封,却缘悭一面。于海莲·汉芙和弗兰克·德尔而言,笔墨间流淌着一份珍贵的情谊,生命中却留了一份至美的遗憾。
随着弗兰克生命的终结,书信的戛然而止,故事的华美落幕,我合起了书,但情感仍肆意流淌。多么想去看看老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那家旧书店啊——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又多么想沿着老街去听听海莲小姐和弗兰克之间的故事啊。
我不知道,老伦敦的街头是否曾经真的存在这样的老书店;我也不知道,这般美丽的故事是否曾经真的发生过。但我愿意相信,相信这一切都曾真实发生,相信这个跨越大西洋的故事亦是真实发生过。恰如我一直愿意相信记忆是真的、情怀也是真的。
2、陨落的旧书店
英国了不起的小说家格林,在他的《哈瓦那特派员》中曾说:“对城里的每个人而言,一个城市不过是几条巷道、几间房子和几个人的组合。没有了这些,一个城市如同陨落,只剩下悲凉的记忆。”
是的,对于1949年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全体店员而言,老伦敦的这条查令十字街、这家旧书店都曾鲜活地存在着,熠熠生辉。而对于1969年的海莲·汉芙而言,这条街道、这家书店都不可能和从前一样了,随着弗兰克生命的终结,随着历史浪涛的洗涤,这家书店、这条书街都如同陨落。
老伦敦十字街头的那家旧书店,或许曾经温暖了些许人的心灵,比如弗兰克与海莲。我想,每座城市都应有那么一两家旧书店,或许只是在某个不知名的巷口,人烟罕至。但,作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旧书店不仅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情怀,更是对文化最后的坚守。
还记得大三那年,去市图书馆参加的那场讲座——“最后的旧书店”。这是一家旧书店的老板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为了拯救即将倒闭的旧书店而做的努力。虽然演讲并不是很精彩,但却句句质朴、字字有力。患癌的老板,身体很虚弱,但却坚持完成了这场演讲,用生命诉说了他是如何一步步地与旧书结缘,并最终步入了文学的殿堂。整场演讲,让我感触最深的便是他最后的那句呐喊:在有生之年,我愿成为文化的摆渡人,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努力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旧书店,它没有新书店那浓烈的咖啡香,也没有新媒体时代的便捷式阅读,有的,只是一份底蕴、一份气质和一份情怀。哪怕最后的命运如同“马克斯与科恩书店”一样陨落,但旧书店所传递出的精神和留下的记忆却长存在如海莲·汉芙一样的人的心中。
3、永恒的书信情
海莲·汉芙在书中说:“我绝不买一本没读过的书,那不是跟买衣服没有试穿过一样冒失吗?”
幽默而激烈,如白羊座的海莲。虽然我没法做到她这般率性,但从海莲的买书原则中,我们却能发现:就阅读而言,海莲坚守的是对一本书的再阅读。因年岁、心境、阅历的不同,一本书的再阅读着实是可能且必要的。
好书如老酒,乍见时,只觉浓烈生涩而难以下咽,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却显得愈加芬芳,甘醇如露。好书是经得起岁月的沉淀的,十五岁读它,觉得是它;三十岁读它,觉得像它;五十岁读它,却不再是它。这,便是一本好书所承载的内涵。
书籍,承载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存留着人类所成功拥有的一切记忆。因它,人类的记忆方可放置于我们的身体之外,不随我们肉身的朽坏而陨落。
恰如,若不是海莲·汉芙将那场二十年书籍时光中的一场奇遇汇册成书,我们便很难拥有这段奇妙的情感阅读。因为文字、因为书籍,使得这场记忆得以永恒,抵挡了一切时间的冲刷,不论是一百年还是一千年以后,只要人类的文明不死,这场关于查令十字街84号的记忆便不会散去,这份关于旧书店的书信情缘就不会逝去。
还记得,我曾说:“文字有毒,而我却噬毒成瘾。”或许,是我过于矫情了,也或许,和那些在深夜坚持写文的人一样,我们都对文字有着深深的热爱,并都坚信:市街从不是有效抵御时间风蚀的形式,书籍才是。
所以,我们都愿将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赋予那有限的文字中,大抵也是希望能在此生留下一些不会被时间冲刷掉的记忆吧。
结语
时光不老,记忆不去。这世间,陨落的是生命、是街角的那家旧书店,永恒的却是流淌在书籍中的一花一木、更是蕴藉在书信中那份难以割舍的情缘。
我是独舞,感谢阅读!
网友评论
恩,看完了!总觉得留下遗憾,看看钱包,等它鼓了,是不是去完成HH没有完成的尾声!
PS: 也很喜欢博主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