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历史有了些兴趣,尤其是近几百年的世界史,正在看《大国崛起》、《富兰克林自传》、《邓小平时代》,顺手写点感悟:
水为什么总往低处流?
太阳为什么升起落下?
这些今天看起来非常简单,属于常识的问题。
在18世纪前的许多民众眼里,确是扑朔迷离、捉摸不清,或许要靠信仰神来解决的。
从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的一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种无奈与渺小:
我们被放在这宛如戏院的世界上
每个事件的起源和缘由
却完全隐瞒 不让我们知道
我们既没有足够的智慧 遇见未来
也没有能力防止那些不断伤害我们的不幸事件发生
我们被悬挂在永恒的疑惧中...
管中窥豹,我们可以看到:数百年前的工业革命前夕,欧洲民众对世界的认识还是充斥着迷茫与迷信。
而这直到以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核心的一大批科学巨人出现,才在茫茫黑夜中照出一束光:世界是有规律的,并且规律可以被认识。
这给了人类前所未有的自信,而这种信念被应用到各个学科,创造了今天的世界:
电灯、无线电、汽车、飞机、潜艇、卫星、核弹、计算机、互联网、核弹、智能手机...
读历史,每每看到这种地方,总会不由自主升起一种自豪:为人类文明的璀璨,为现代化的国家的繁荣。
而这种种都建立在近代科学上。
当时还有一个故事:科学家发现天王星时,发现天王星的轨道和牛顿运动定律计算有偏差。
我们今人或许会觉得是不是理论错了,然而当时的人觉得:不是牛顿错了,是天王星转错了!
而多年后,才又发现了海王星、冥王星,正是未被发现的行星引力影响了天王星的轨道。
然而,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当时人类的自信,人类第一次通过自身智慧开始掌握自己的命运。
新的科学方法,也从18世纪起带来了人们思维的转变。
最直接就是蒸汽机的改良,这提供了新的动力源,也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让生产力急剧增长!
在瓦特改良蒸汽机前,当时的工匠已经发明出了蒸汽机,但是特别耗煤,而且对热能利用效率也很低,以至于根本无法实用。
而瓦特就比以前的工匠好太多了,他设计的蒸汽机比之前高3倍多效率。不是他比前人聪明,而是在科学思想下,他使用了新方法:即从过去几千年“生产-总结经验-提出理论”的经验主义圈子中走了出来,开始用“理论计算-机器设计-生产实践”解决蒸汽机的问题,而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源自近代科学的基石“万物皆有其理”,以及动力学、热力学的坚实理论地基。
除了工业,新的科学世界观也带来了社会、经济制度上的诸多成就。
以20世纪的我国为例,自上而下改良,自下而上的辛亥革命都失败后,主席等人凭借着更先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构建了符合中国特色的方法,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结束了内战。在邓小平上台后,终于以改革开放发展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立足当下,看向未来,我们也有很多展望:
人工智能正在来临,这代表可能不远的将来,智能机器人可能会代替部分人类劳动,新的智能工具也会赋能人本身,大大强化其能力。
生物技术、大生命学科,也有极大想象空间:寿命延长、绝症可治...
材料科学、空间科学的发展,我们本世纪更可能造出新的飞行器,外空间开发可能会提上日程。
....
而科技的发展,也会大大推动文化、经济、制度的发展。
在这种急剧变化中,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我们又以什么样的角色看待这个时代,做一些什么事情呢?这或许是我们可以思考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