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感冒,味觉好似消失了。记忆中好吃的小笼煎包、凉拌藕片、火锅等等,吃这些之前最爱吃的东西,现在却都没有什么味道,放一勺辣椒也不怎么辣,糖多了也不怎么甜。
按照医生的说法,要么是口腔卫生没有控制好,当人体免疫力下降,表现出口腔黏膜感觉异常,建议避免进食辛、辣、刺激等食物,勤刷牙漱口,保持口腔卫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必要时吃一些中药调理。要么是感冒期间,尤其服用了抗生素后,口味比较淡。这类药物会造成人体肠道菌群一定的损伤,所以会口淡无味、食欲不振。病愈后,症状就会好转。
想来,不管是饕餮大餐,还是街头小食,我们的舌头已经对五味熟悉得不能再熟悉:酸、甜、苦、咸、鲜,恐怕哪一顿都少不了它们的佐味。小时候,妈妈告诉我一个她的小秘密,她大约在四十岁就彻底失去了味觉,医生说随着年纪,人的味觉也会逐渐退化。有生理和病理性两种退化。一般来说年纪越大,舌乳头和味蕾的味觉神经末梢就会越萎缩、衰退,味觉自然会逐渐减退。味觉变异常与年龄、性别、情绪、温度等因素有关,只有排除这些因素后,才能将它与疾病联系起来。
情绪与味觉亦有关系,在愤怒、恐惧、焦虑、悲伤,或疲劳时,味觉会降低。话说唐太宗年间,他为了笼络人心,要为当朝宰相房玄龄纳妾,其妻卢氏出于嫉妒,横加干涉,就是不让。太宗无奈,只得令卢氏在喝毒酒和纳小妾之中选择其一。没想到卢氏确有几分刚烈,宁愿一死也不在皇帝面前低头。于是端起那杯“毒酒”一饮而尽。当她含泪喝完后,才发现杯中不是毒酒,而是带有甜酸香味的浓醋。从此便把“嫉妒”和“吃醋”融合起来,“吃醋”便成了嫉妒的比喻语。
《论语 述而》“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这是孔子在谈他听到美妙的韶乐后的感受。他不是直接用听觉形象来描绘,而是用味觉来感受,美味佳肴的感觉和优美的音乐是一样,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狄德罗发现,在五官感觉之中,视觉最肤浅,听觉最傲慢,嗅觉最易给人快感,味觉迷人而多变,触觉最深刻、最具哲学意味。在汉语思维中,诗有味,感叹当然也有味。有味——而且是味上加味再加味——诗的本质,抒情,必须理所当然。这就是味觉思维赋予诗的本质特征。
宋·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一诗“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描述了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吃过酸梅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江弱水很风趣地论证过:“味觉是一把神秘的钥匙,一不小心就开启了一扇通往过去的门。回味就是回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