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历史的天空人物
孙膑凭什么比庞涓技高一筹?

孙膑凭什么比庞涓技高一筹?

作者: 强哥趣谈历史 | 来源:发表于2018-06-20 17:43 被阅读205次

    有位朋友课讲的很好,有幸听了一次,他讲“人与人最大的区别,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原本我是不喜欢这种结论性的文字的,但思考一下,这句话有道理。

    我是读历史的,所以必须从我的领域里找两个例子来佐证一下。有两个人,一个是孙膑,一个是虞诩。他们做了两件截然相反的事情,却都成功了。

    先说孙膑,他的名气,大概是“天下无人不识君”。孙膑和庞涓出于同门,不幸的是庞涓无情的迫害了这位水平更高的大师兄,孙膑从此成了废人一个。幸运的是,他命不该绝,最终来到了齐国,把自己的才华向历史展现了一把。

    孙膑和庞涓的故事,不多赘述。庞涓是魏国的大将,孙膑是齐国的将军田忌的军师,原本孙膑与庞涓两人的仇恨,恰好绑定到了齐魏两国争霸的历史进程之中,增加了后人大开脑洞演绎的材料。

    齐魏争霸用了十几年,魏国最终败在了马陵之战,庞涓也在这一战殒命。庞涓带着五千轻骑兵,一路追击齐军,为了迷惑庞涓,孙膑的神来之笔就是不断减灶。庞涓看到齐军营盘中不断减少的土灶,欣喜若狂,这表明齐军逃兵一直在增加,军心涣散,只要追上他们,就是一场狼群追杀绵羊的好戏。他上当了,羊没抓到,反而被人家瓮中捉鳖,庞涓这位一代名将从此陨落。

    庞涓未必不曾想到,齐军是诱敌深入,但诱敌诱的这么逼真的,他没见过。孙膑太了解庞涓,减灶是从细节上做起,不是细致的人未必能发现每天灶在数量上的微小差别,庞涓是个细心人,骗细心人就要用细致的办法,这是孙膑的高明。

    庞涓败的并不冤枉,中计的原因,一是因为他过于自信,且急于求成;更大的可能是,他的经验论或者说是固定思维模式发挥了负面作用,当齐军的灶不断减少的时候,他顺理成章的认为齐军在溃逃,理所应当的认为减灶除人员减少没有别的可能。

    我们常说某人技高一筹,孙膑较之庞涓可以说是技高一筹,这点庞涓很清楚,他也曾对孙膑下过黑手,只不过没有成功罢了。孙膑的技高一筹,不是手活的熟练和精确程度,毕竟他不是欧冶子那种铸剑的匠人,他的高是大脑思考和决策水平上的高,我们可以说他老谋深算,也可以理解为聪明。

    具体来说,这种聪明是思维上的深度或超前。这着减灶诱敌,对于庞涓而言无异于一招天外飞仙,如果庞涓没有死,大概也要叹服“还可以这样整?兵法上没这么说”,庞涓的思维没有跟上,被孙膑牵着鼻子走,兵法诡道也,并非虚言。

    庞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思维层面上的反面教材。当我们面对一件棘手的事情,会有很多想法,其中大部分刚运输到脑袋里,就会迅速的被我们的思维否定掉,否定的原因是“经验上这不可能”“逻辑上这不可能”或“理论上这不可能”等,我称之为思维自杀模式。我们顺理成章的认为,水必须向东流,地球必须围绕太阳转,光速必然是最快的,公鸡绝对不能下蛋……

    思维自杀的范围因人而异,有的人是小范围局部自杀,有的人是大范围及全面通杀,所以有的人我们认为他灵活,有的人我们看着都呆板,思维自杀能力差的人,相对来说创造力更强。有的人学的越多越灵活,越有创造力,越能化腐朽为神奇,而有的人则恰恰相反,书呆子就是这么来的。

    现在我可以让第二位历史人物出场了,他叫虞诩,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名臣。他学过孙膑的军事艺术这门课,对于兵法略知一二。

    做武都太守的时,有一年,数千羌军在陈仓的崤谷拦截。虞诩得知后,立即下令部队停止前进,拿着大喇叭向敌人宣布:“我已上书请求援兵,等援兵到后,再动身出发。”羌军听说以后,便分头前往邻县劫掠。虞诩乘羌军兵力分散的机会,日夜兼程行进了一百余里。他让官兵每人各作两个灶,以后每日增加一倍。于是羌军不敢逼近。

    有人问虞诩:“以前孙膑使用过减灶计,而您却增加灶的数量;兵法说每日行军不超过三十里,以保持体力,防备不测,而您如今却每天行军将近二百里,这是什么道理?”虞诩说:“敌军兵多,我军兵少,走慢了容易被追上,走快了对方便不能测知我军的底细。敌军见我军的灶数日益增多,必定以为郡兵已来接应。我军人数既多,行动又快,敌军必然不敢追赶。孙膑有意向敌人示弱,我现在有意向敌人示强,这是由于形势不同的缘故。”

    虞诩在历史上名气不大,但这次增灶退敌确是难得一见的经典。如果虞诩硬搬孙膑的减灶法和行军规则,他会死的很惨。孙膑提供了很多事例和总结,但绝不是可以照搬的教科书,他的核心思想是“兵者诡道也”,意思很简单,书你可以随便看、随便学,具体操作起来还要靠自己。这就如写书的只管写,能不能消化,那是读者的事情。

    还好虞诩不是赵括,他的思维极具创造性,能够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这是思维上的成功,源于长期的学习和思考,勇于问一个为什么不,绝不轻易让思维自杀。后来虞诩被人陷害入狱,政敌不停的威胁他,诱导他自杀,虞诩的回答很坚定:我为什么要自杀?要杀那就请您把我明正典刑,自杀门都没有。虞诩就这样神奇的活了下来,这也是思维的胜利,多少人在这种情况下,会被别人的思维牵着鼻子走,而虞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好榜样,永远不要轻易放弃可能,永远不要放弃自己。

    相比之下,三国的马谡就是一个反面的例子,这个哥们学韩信的背水一战,把部队全部弄到了山上,美其名曰“被山一战”,貌似活学活用,实际上是脑子锈掉了。结果被人家团团围住,魏兵不用动手,坐在山下打牌的空档,蜀兵已经渴的嗓子冒烟,因为马谡挑了一个没有农夫和山泉的山包,郁闷不。

    有时候,思维自杀程度低固然好,但精神病人在这方面其实做的更好,这也是很多科学狂人看起来像疯子的原因。对于普通人,思维还是需要控制的,是要成体系的。比如虞诩,他的增灶之法,是一个完整的思维闭环:前期他给敌人打预防针,高喊“你们等着,我叫兄弟去”,这叫铺垫,之后他开始增灶,让敌人认为这是虞诩的兄弟们来了。而且,别人一天行军三十里,他一天行军二百里,让敌人没机会一睹他的队伍的芳容,方才得以蒙混过关。

    因而,要证明一个群众们都认为NO的命题,只有提供成套的具有说服力的理由才有效,单纯的发挥想象力是不够的,想象力就像锥子的尖,成功的思维是一把完整的锥子,尖可以杀人,但更需要柄的支撑,这根柄就是思维的系统性。而要否定别人,除了直接讲看他不顺眼这种低端原因外,最好提供一个不容反驳的思维答案。

    虞诩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的思维够灵活,也够系统缜密,才取得了巨大成功。而马谡,他的思维是有跳跃性的,但明显不够缜密,不够系统,他只有锥子的尖,没有锥子的柄,这样一来,不仅不好拿,而且更容易扎漏自己的屁股,属于思维没有进化成功的典型。推演一下,如果要创业,只有一个好的idea(想法)是不够的,还需要匹配一套能够成功实现idea的系统思维。

    讲了这么多,我的这位朋友说的“人与人最大的区别是思维方式的区别”并不够准确。在我看来,最大、最强这种国人特色的用词就不要用了,“人与人的区别,是思维能力和思维系统性的区别”可能更准确。

    所以,孙膑和虞诩的成功是思维能力和思维系统性的成功,庞涓和马谡的失败是思维能力相对弱和系统性相对差的失败。你get到了没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夏夕秋千:分析的非常有道理。现实中我们读了很多书,也明白很多的道理,但往往容易形成教条主义,死搬硬套,形成不了思维闭环,也就是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逻辑思维,或以偏概全、或知大略小,辨别不了对错真假,也分不清前行的东南西北,最终只能在自我的思想世界里沉沦,在现实生活中变成了一个随波逐流的跟随者!
        强哥趣谈历史:@夏夕秋千 总结到位

      本文标题:孙膑凭什么比庞涓技高一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bbx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