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666阳明心学一思诗文集
【传习录读书札记64】为什么说知是心的本体

【传习录读书札记64】为什么说知是心的本体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2-02-06 06:00 被阅读0次

    第119条原文:

    惟乾问:知如何是心之本体?

    先生曰: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还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无不知敬其兄,只是这个灵能不被私欲遮蔽,充拓得尽,便完完是他本体,便于天地合德。自圣人以下,不能无蔽,故须格物以致其知。

    王阳明在不同的情况下,把心的本体分别称为“中”、“性”、“知”、“定”、“道心”等,其实是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阐述“心即理”的道理,心最本质属性就是天理,天道是本性的本源。

    王阳明说知是天理的灵动处,意思是说天理在人心中显现,天理成为灵动的存在,这就是知,所以知是心的本体的一种表现形式。知,就其主体来说就是心,心主宰知。

    知,就其禀赋来说,就是性,因为良知是先天的。王阳明这里引用了孟子的话,举例说,孩提之童,还需要提携、怀抱的幼童,没有不爱他们的父母的,没有不敬重他们的兄长的,这就是良知使然。那么这个良知是哪里来的呢?是天生的!等人长大了,接触社会了,各种私欲都冒了出来,于是把天生的良知给遮蔽了,所以孝悌有时反而成了问题。幼童的心没有被私欲遮蔽,所以这时候,体现出来的知就是良知,就是天性,合乎天理。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孩提之童的这种良知,还不是良知的全部,只是孝悌之本性的显现,还不是自觉的,是一种自然状态。它还不具备知性而知天的属性,不是完备的良知。王阳明只是用他举例说明,知来自天性而已。

    简言之,从主体讲,心的本体称为知;从客体讲,心的本体称为性。知和性是一体的。

    知是天理在心中的显现,准确地说是再现,去除了私欲以后,良知产生,天性再现。孔子说,有生而知之者,但大部分人非生而知之,孔子承认自己非生而知之。所以王阳明说致良知有三种境界:最高的是“生知安行”,生而尽心知性知天;其次是“学知利行”,通过存心养性可以达到,再次是“困知勉行”,注重外在的修行功夫,还没有入心。

    “学知利行”,就是格物致知。一般人做不到没有私欲,所以要下致知格物的功夫,战胜私欲,回归天理。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完全不同于朱熹的“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格是正,物是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读书札记64】为什么说知是心的本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bxy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