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关于教育,我们在焦虑什么?
既然是分享,那我就从我自己的案例开始聊起。我自己有两个孩子,虽然我自己是教育工作者。但是在我的第一个孩子进入到学龄段的时候,我也非常焦虑。还没开始读一年级就已经和孩子妈在商量她小学毕业第一次游学是去日本好还是去美国好。正式开始读了又想孩子成绩好,又怕毁了孩子童年。既希望她能早上五点起来背英语单词,又希望她能够保持好的睡眠身体能够有好的发育。在与家长们的接触中,还很难的遇到不焦虑的家长。我在接受四川大学陈智教授的教育心理学培训的时候,陈教授总结了三点家长教育焦虑的原因我很认同,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看一下各位家长有没有也是因为这些原因焦虑的。
第一个原因就是不愿意承认生物多样性。
我相信很多家长都曾有过这样的想法“别的孩子可以,为什么我的孩子做不到”。反正我是有过,在成为教育工作者后。看到很多案例我才明白,孩子跟孩子本来就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不一定是孩子本身造成的,家庭因素也会占很大一部分。
我以前在少儿英语补习机构的时候遇到一个这样的案例,在一个八人的学习班里面,有位叫小周的小姑娘,因为妈妈是英语主持人,小小年纪就有了非常好的口语能力,而且自己的性格也非常外向。在每次与外教的交流中就完全无障碍,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总是率先回应。很多时候考虑到全班的学习进度,老师都会要求小周不要急着回答问题给其他小朋友机会。小周这样上课肯定非常愉快,但是却苦了其他小朋友。其中有个叫阿南的小男孩就惨了。
阿南的妈妈是公务员,在家里是比较强势的,也不会惯着孩子。阿南本身就是比较乖巧的孩子,性格也比较内敛。阿南的妈妈每次下课很积极和老师沟通在家里要怎么做才可以提高阿南表现。而念叨最多的就是刚才那句名言“别的孩子可以,为什么我的孩子做不到”。在家里不停要强制要求阿南用英语交流,自己也每天花很多时间陪着孩子一句一句的练。每次上课都会在玻璃外面盯着孩子,只要老师一提问题,这边妈妈就很积极的举手以企图孩子能跟着一起举手积极的回答问题。结果阿南每次上课神经就很紧绷。每次问题都第一个举手,被老师点到后却磕磕绊绊的回答,越磕磕绊绊越紧张。很多时候都没有办法回答老师的问题,结果反而越来越不自信。而阿南的妈妈就更加认为阿南不努力,于是挤压更多的时间去要求阿南练习。结果反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阿南越来越不愿意开口。
平心而论,阿南的词汇量其实在同龄人中已经算不错的了。只是语言环境和性格使其不愿意更多的表现出来。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特点,兴趣,领悟力,家庭环境等等。很多家长不愿意承认这种区别。更愿意相信的是孩子投入的努力和时间不够。从而更多的去要求孩子投入更多的努力和时间。却又发现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孩子越来越焦虑,自己也越来越焦虑。
第二大原因呢,则是无时无刻的侍奉。
没错,用的就是侍奉这个词。我在带中学商业项目的时候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真的是让我叹为观止。这个英文叫汤姆的小男孩,走路真的有一种皇帝的气势。上课的时候是妈妈开的门,汤姆就走进来。坐在位置上,自己也不动手。妈妈帮着把文具拿出来摆好,关注孩子渴不渴,资料有么有缺失,交代上课注意事项等等。直到感觉孩子完全没有问题了,才离开教室。下课了汤姆妈妈还会事无巨细的询问上课的内容和布置的作业,以及需要完成作业的注意事项。然后再去帮助汤姆收拾物品,跟着汤姆回家。回去了还要手把手帮着孩子找资料,做论题。经常问汤姆问题,汤姆都会说不知道,这是妈妈找的资料,这是妈妈说的要这么做。这样的后果就是汤姆的自主能动性非常差,不会自己主动去思考,不会主动的学习,因为所有的事情妈妈都会帮助他做好。
这样的家长竭尽所能帮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巴不得孩子只要好好学习就好,其他所有的事情都不用去操心。他们焦虑的原因就是:为什么我帮孩子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完全没有后顾之忧,但孩子却总是不好好学习,不听我的话呢?
第三大原因则是将倾注了太多心血在孩子身上。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为孩子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有些家长对孩子特别关注,孩子做作业就守着孩子身旁,思考要管,拿笔姿势要管,橡皮擦用力过猛了要管。还有家长希望在学习上多帮助孩子,学习孩子的课本,复习自己忘了的知识。做到对于孩子的问题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最夸张的是有不少家长把自己的后半生压在了孩子。我是亲眼看到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星期一到五放学都都有不同的补习班要上。每天结束学习要8点钟才回家,周末更不要说了全天补习,英语,舞蹈,绘画,机器人,都学。妈妈是全职太太,就跟着孩子学。在这个充满压力的社会里,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超乎寻常的竞争力。在各个方面都可以做到优秀。为此很多家长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各位不要觉得以上的现象就只有中国家长有,在逻辑思维有一期介绍过,美国的家长一样焦虑,美国的孩子虽然不用像我们的孩子做这么多的作业,有很多的课外活动时间。可以学高尔夫球、击剑、钢琴、画画、演讲比赛、计算机比赛、去社区医院去照顾老人、孤儿等等。
但是他们其实并不是自愿去做这些事的,这些都是常春藤名校的招生要求,要各方面发展修够学分,才能上名校。美国高中生如果要上哈佛、耶鲁有三条路:要有特长;家长得是校友;捐款。这三点足够很多美国普通家长抠破脑袋。
2016全球教育水平排名第八,亚洲第一的日本教育一直以来有个有趣的说法叫四当五落。简单来讲,所谓四当五落就是:假设考生每天睡四小时,就能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每天睡五小时的话,就会名落孙山。前段时间有部日本电影叫做《垫底辣妹》相信很多家长都看了,里面的妈妈为了让女儿考上大学,不惜四处借钱让女儿上补习班,钱不够晚上还去兼职打工赚钱。而里面的爸爸为了让儿子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棒球运动员。竭尽全力的去为儿子创造条件,陪着练习,买最好的装备,吃最有益的食物等等。沉重的压力最终逼得儿子放弃学了很久的棒球。没有看过的家长可以去看看,里面的妈妈很多做法其实值得我们借鉴。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原因归根结底无非是因为家长的三种心态,最普遍的就是希望孩子未来能够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所以使劲拽着孩子往前跑。这种心态比较好理解,为人父母嘛。而另外两种心态就比较可怕了:一个是自己的虚荣心,另一个是弥补自己的缺憾。如果是因为这两种心态焦虑的家长我只能希望能尽快调整,不然毁了你自己的人生是小事情,毁了你孩子的人生就是大事情了。毕竟孩子和我们一样,是一个独立的人,并不是为谁而活,他们也需要感受到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今天主要聊聊因为第一种心态焦虑的家长。我自己曾经是这样的家长。我当时焦虑的主要原因就是我现在给到孩子的教育能否在二十年以后真正的帮助到孩子。我相信只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可以缓解大多数因为这个原因而产生的焦虑。
我们首先要知道,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要接受教育?大多数家长的回答都是为了考上好大学,找到好的工作,过上好的生活。这样说是没错的。教育本质就是提高能力和改变社会地位。
这里的能力不是考试能力,不是英语、舞蹈、绘画能力,而是社会生存能力。这里的社会地位也并不是指很多人以为的财产、权力和权威的拥有情况。是指一个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位置,所起的作用及其对社会的贡献。二者是相关联的,无论孩子希望获得什么样的社会地位,都必须先保证自己能够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二者也是有区别的,社会地位高的人生存能力一定强。而生存能力强的人却不一定社会地位高。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因为社会是分层级的。哈佛公开课《公平的起点是什么》中指出:“即使是努力本身,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幸运的家庭环境。”每个阶层的孩子本身就需要接受不同的教育从而提高能力和改变社会地位。
美国的KIPP项目,中文名是知识就是力量项目。主要针对的就是其实就是美国的贫困区的孩子,他的五大核心支柱各位家长一听肯定觉得很熟悉:
,1、高期望:要求所有学生都要为上大学作好准备;
2、选择与承诺: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必须签《卓越承诺书》;
3、更多教学时间:包括每日延长课时,周六和暑假上课;
4、强有力的领导:校长拥有学校的人事权和财权;
5、用成绩说话:成绩的依据是标准化考试和其他客观评价工具。
是不是和我们的应试教育感觉很像?KIPP的目的就是有让贫困家庭、少数族裔的孩子也能上大学。英国教育大臣约翰逊在一次会议上也高度赞扬了美国的KIPP,并打算把它的成功经验引入英国,因为英国也在进行类似美国特许学校的独立信托学校试点。
“这将彻底改变我们国家贫困儿童的前景。”这是约翰逊大臣的心愿,也是KIPP的办学初衷。
他们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奖惩分明,家长、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出全力以赴的承诺;他们把教学时间延长,周一到周五的教学时间为上午7:30到下午5:00,周六补课4小时,暑假开1个月的暑期班,学生每天晚上的作业时间为2小时。要知道一般美国中小学都是早上8点多开始,下午3点结束。
KIPP的创始人之一芬博格说:“我们相信,每个学生应该有能力选择他们的生活,我们力争确保所有学生都有这样的选择。”
现代教育体制其实最擅长的是改变底层人民的命运,《人生七年》是BBC的一部纪录片,它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英国孩子,记录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从7岁开始,每七年记录一次,一直到他们的56岁。其中唯一改变了自己的社会阶层的Nicolas ,一个农夫的儿子,他考上了牛津大学,然后成为了美国名校的教授。他有了选择自己生活的能力。对底层来说,应试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因为至少可以让他够上一个饭碗。让孩子能够努力考上大学,能够基本获得基本的社会生存能力。
那为什么应试教育却越来越受到诟病,因为中国的中产阶级越来越多。但是他们能选择的教育资源却依然稀缺。大多数的中产阶级的家长并不满足于自己的孩子单单获得基本的社会生存能力。而是希望孩子能够有更多选择自己生活的机会。但是,这个期望并不是现有的教育体制能够完成的。
要实现这个期望,就意味着都在学校学习背诵文言文时,应该在此之上为孩子提供文言文背后的历史,而且是把中国历史发生的事情与外国历史横向对比,使其得到文化和哲学的启蒙。英语死记硬背应对考试以外,还需要学会用英语讲故事,会看简单的原版书籍。数学除了基本的公式以外,还要学会使用数学思维去解决问题。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必须是家庭和学校联手合作,才能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而对于上层阶级而言学校只是提供一个基本环境,再好的私立学校也只能提供基础教育环境。人脉、财富、思想观念、教育资源等等。他们需要的教育无非就是怎么样去利用这些资源,怎么样在不同的方案里做决策。刚才更大家分享这么多,其实就是引出下一个问题:我们的孩子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其实,很多人提到的是教育公平,不愿意把教育和社会阶层联系起来。其实这是自欺欺人的,在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阶层。我们应该追求的是最适合的教育,而不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看到这里其实大部分的家长心里都清楚。无论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我们都应该明白:教育的真正意义——片面的追求成绩、追求金钱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扎克伯格可以从哈佛大学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辍学,但是成立了facebook,其他的孩子可以吗?英国一个男子7年败光970万英镑大奖,重新当上了中奖之前的垃圾工,靠拣垃圾为生。
我认为无论是什么教育,都应该让孩子拥有独立自爱,并以此把握自己的生活。具体来说,主要应该实现这三个方面:
独立思考:今天大多数的家长殚精竭虑,希望永远把孩子放在保护罩里面,希望孩子永远不要犯错,从来不给孩子自己试错的机会,也不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但是,一味的封堵,有时反而会激发孩子对于危险事物强烈的好奇心。教育应该给到孩子试错的机会,使其能够现在犯小错,以免将来犯大错。听话、乖都是双刃剑,如果孩子能够毫无理由的听你的话,也会不假思索地跟着别人走。
悦纳自我:是指个体能正确评价自己、接受自己,并在此基础上使自我得到良好的发展。当孩子能够懂得重视自己、了解自己、完全接纳自己、认识自己的价值、永远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他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尊重了自己内心的选择。也许这个选择看起来不是我们认为最好的,最应该的。但这个是孩子自己做出的选择。还有什么样的人生能比自己选择的人生更幸福?
自主选择:如果能够独立思考、悦纳自己,那么我们的孩子才可以不会被繁杂的信息左右,不会成天忙着羡慕别人,不会逆来顺受地过别人希望他过得生活。这样孩子才有能力做出合理的选择,决定生活的取舍,留住自己想要的东西。要让孩子知道最好的成功就是内心对自己选择的肯定。
最后想要说的是,如果家长真的重视教育,就不应该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学校或者补习机构上,家庭和社会的影响都不在学校之下。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学校的作用非常有限,学校只能做学校该做的事情,而每一位家长应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如果你都是买一堆书不看,有时间就抱着手机或电脑哈哈大笑的,你如何指望买一堆书就让你的孩子喜欢阅读。如果你制定了锻炼计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何指望孩子可以对一件事情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当然,只是单纯的做到言传身教是不够的,因为家长应该从内心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人,而不是附属物。家长不愿意多费周折,干脆仗着自己高大威猛直接采取威逼利诱的管教这才是最可怕的。
结束前和大家分享一个我非常认同的一个理念: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