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风大、天蓝、寒冷。
中午的太阳照透过朝南的落地窗照进屋里,晒得人暖洋洋,坐在椅子上昏昏欲睡。
这是北方的冬天。
每当冬天来临,总是喜欢吃肉,吃一切热量很高的东西,最好是重油、重辣、重口味。在想晚上要吃点儿什么时,大脑中忽然蹦出了这个词——钟水饺。
五年前的元旦,去成都跨年。在那之前,钟水饺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概念。住的地方在骡马市,一个交通便利、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地方。离它不远,有一个大大的牌子,上面只有三个字——钟水饺。
一月的成都,天灰蒙蒙的,好像没有亮天,让人不由得有一种压抑的感觉。早上醒来,拿着自己事先做好的美食攻略,准备逐一尝个遍。然而到了那里才发现,美食是需要自己去体验的,有可能穿过一个小巷,过一条马路,就别有洞天。
成都,果然是不缺美食的。
钟水饺,就是我发现的第一家,它并不在我的美食名单上。
这家店很大,入口在侧门,早上摆着一屉屉蒸笼,有包子、馒头、豆沙包等面点。屋里还有一口热气腾腾的锅,各种香味混杂在一起,热闹非常。
店里面比较简陋,十几张桌子整齐地摆在屋里,墙上贴着菜单和价格,有钟水饺、抄手、肥肠面,还有瓦罐汤。
早上的温度有点低,喝一碗热汤,便驱散了寒冷。店里的人也不多,三三两两,操着当地口音。
我们点了两碗钟水饺、两份瓦罐汤。端上来才知道,一碗钟水饺真的很小巧,小碗里大概有六七个。
和北方的水饺不同,钟水饺是细长型的,皮很薄,能看到里面的肉馅。饺子皮晶莹剔透,褶子很多,像一只只蝴蝶翅膀,很是小巧精致。
北方的水饺讲究薄皮、大馅儿,个个饱满、丰腴。而成都的水饺,则是苗条、柔软。
如果说北方的水饺是如北方人一样粗犷、豪放,那么成都的水饺则如南方姑娘,柔美、依人。
在外表看来,这份水饺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除了加了红油、蒜泥、辣椒面、酱油。吃过红油抄手的我以为,这不过是没有汤的抄手罢了。
于是拿起筷子,一口吃掉一半,顿时幸福感爆棚。
我喜欢吃饺子,水饺、蒸饺、煎饺,没有我不喜欢的,也喜欢吃各种馅儿,酸菜猪肉馅儿、韭菜鸡蛋馅儿、三鲜馅儿、牛肉馅儿,全都喜欢。但我从来没吃过如此让我惊艳的水饺。若把水饺比喻成美女,那我就是见到了苏菲·玛索,见到了奥黛丽·赫本。
这个味道,秒杀了一切水饺,其他的任何味道,在这一小碗水饺前都黯然失色。
钟水饺是纯肉馅儿的,但一点都不油腻。加上红油和蒜泥调成的汁,有点甜,还有点辣,这种辣不是辛辣,是香辣。辣椒的味道里,又混合着蒜泥的霸气,使得整个料汁层次极其丰富,入口时的肉香、面皮香,到红油蘸汁的重口味,最后再到入口之后的唇齿留香。
夹上一只小巧的水饺,放在碗里的汤汁里蘸,让整个饺子都蘸上红油。或者,干脆把饺子翻个底朝天,让它们在红油的游泳池中尽情沐浴,让料汁的甜辣穿透薄如蝉翼的饺子皮,与肉馅混合,完成料汁与肉馅的完美结合。
我从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水饺,从来没有过。
我兴奋起来,边吃边叫嚣着,这太好吃了!我要再吃一碗!理智的平哥提醒我,一会儿还要去找美食,留点肚子,比较明智。于是,只好作罢。
那之后的那三天,我每天早上都要去钟水饺,吃上一顿黯然销魂饺,以满足我的胃。
这家钟水饺,成了我在成都最美好的记忆。
回来后,我查了一下,什么叫钟水饺。百度百科上是这样说的:
钟水饺,古名为“水角”,是四川省成都市地方传统小吃之一。始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因开业之初店址在荔枝巷且调味重红油,故又称为“荔枝巷红油水饺”。
钟水饺全用猪肉馅,不加其它鲜菜,上桌时淋上特制的红油。具有皮薄、料精、馅嫩、味鲜的特色。
和我想的大致相同,也类似于红油抄手,只不过比红油抄手好吃几百倍。
北京的川菜馆多到数不胜数,但要吃到真正正宗的,还是得去胡同里的小馆子。川菜到了北京,似乎仍遵循着苍蝇小馆的特点,凡是大隐隐于市的那种小苍蝇馆,味道都很正宗。
在我经常去的一家川菜小馆里,平时我是几乎没注意过钟水饺的,我只钟情于她家的钵钵鸡和伤心凉粉。
从成都回来后,我去这家川菜馆,点了一份钟水饺。味道,确实有点让我遗憾。我说不出是缺什么,但我知道,和骡马市的那家钟水饺比,这个味道有点寡淡。
所以,如果什么时候我又去了成都,那一定是为了骡马市的一碗钟水饺。
嗯,吃货的世界,你不懂。
欢迎关注我,我是爱读书、爱旅行、爱美食,喜欢记录真实生活的鱼小哆,希望能与你有共鸣。
也欢迎大家转发到朋友圈,分享给更多的人。
往期优秀文章,欢迎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