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能写诗,苏轼能作词,苏轼写有《周易》和《论语》的著述文章,苏轼的书法不错,苏轼的画也很有名……
其实,当年苏轼与他的弟弟苏辙一同从四川眉州出发,到东京汴梁赶考。
在更高一级的制科考试中,宋仁宗看了这两兄弟的试卷后,回去就高兴的对曹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这就说明苏辙也是非常有学问的,可为什么苏轼在文化上的影响力要远远高于弟弟苏辙呢?
因为苏辙更多的时间在京城做官,政务繁忙;而且苏辙深谙为官之道,处处谨言慎行,不落人口实。
苏轼呢?嘴巴大,没城府,见到不满就要说,还要写成诗词文章,各种讽刺挖苦。
因此他贬官的路,那是越走越长,越走越远。他的作品也跟着四处流传,天下皆知。
苏轼遭受的第一次危及生命的弹劾,便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当时宋神宗实行变法,遭受重重阻隔的,而反对变法,又爱发牢骚的苏轼便成了出头鸟。
于是,在一群别有用心的小人的操纵之下,从苏轼的《湖州谢上表》到搜罗来的他所写的诗词书帖中,均找到了“讥讪朝政”、“滥得时名”的确凿证据。
于是这些人以此要求处死苏轼,以达到警戒的效果。
当时任湖州太守的苏轼,被从任上直接关进了御史台监狱,“如驱犬鸡”。
据说那个所谓的监狱,是一口百尺深井,人只能蜷着身体坐着,躺都躺不下。
在那口阴暗潮湿的深井里,苏轼被关了整整四个月,每一天都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天。
当然,朝廷上还有一批正直的大臣为苏轼说情。而最终救他一命的关键人物,却是苏轼在政治上最反对的人:王安石。
是王安石以一句“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最终说服了宋神宗,放过了苏轼。
后来,苏轼在调任时路过金陵,还曾经与居住于此的王安石相见。两位昔日政见不合的人,此刻惺惺相惜。
王安石更是感叹到:“不知更几百年,方存如此人物!”可见王安石对苏轼的欣赏。
乌台诗案中,在王安石的力保之下,苏轼逃过了一死,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他名义上有官职,实际上什么权利都没有,还要被当地官吏监视。
苏轼平日自己耕田,养活家人。这块50亩薄田被它命名为“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他还在东坡上建了一个小房子,四面白墙,称之“东坡雪堂”。
耕作之余,他广交朋友。苏轼没有文人的清高,什么样的人他都能聊得来,用他自己的话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你看,上到玉皇大帝,下到收容所的小乞丐,他统统搭得上话,聊的巨嗨,他眼里,就没有坏人!
可见,苏轼不仅文采出众,令人佩服,而且性格开朗,不存心机。
这样的人,能不受人欢迎吗!
在生活上,他也能想尽办法找乐趣。
当时的猪肉可没有现在的地位这么高,那时是有钱人不愿吃,穷人不会做。爱琢磨的苏轼就地取材,发明了著名的“东坡肉”。
在黄州期间,他还两次与友人在赤壁游玩,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两篇《赤壁赋》。
后人考证说,黄州的赤壁并不是当年赤壁大战的主战场,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照样可以从苏轼的这些文章中感受到文字之美,感受到作者的苦闷,感受到豪迈的气势,感受到遗世独立、飘飘若仙的风度。
写下《赤壁赋》的第二年,他还将这篇文章抄下来,送给朋友傅尧俞。
此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cc23ae6a41550941.jpg)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是困苦的,正因如此,他天性中的乐观积极,让他充满了人格魅力,感动着无数后世的人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