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无为”,其实它的思想也经历了三个阶段。“木材无用得以终天年”出自杨朱的保命论;“烹不能鸣之雁”源于老子的顺势而为;庄子则直接跳到了上帝视角,不再纠结“材与不材”,超越生死,心无挂碍。这就是是《庄子》的《山木》篇所说的道理。
杨朱理论的两大原则“人人为己”和“轻物重生”,在今天看来有些自私自利。他提倡“不能作恶多端,可为善也不能过分”与儒家“为而无所求”和墨家功利主义思想毫无共同之处。那是因为他的终极目标是“避世”,自然要“处于善恶之间,有用和无用之间,正是无用,才是大用。”简而言之,杨朱的道家就是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可老子并不认为将自己变为无用之人就能避免杀身之祸。他认为“事物虽千变万化,可基本法则不变。掌握好这些法则再行动就能使它的演变对自己有利”。这样一看老子的人生观还是积极的,而且他还告诉我们如何去掌握那些基本法则。
他主张认识事物的两面性,承认一件事本身就含有对立面;要想让事物的发展对我们有利,就要先站到它的对面去思考。而且“物极必反”,所以万事不要“求全”,包括生死。“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以老子的“无为”不是不动,而是顺势而为,还不能过分,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
但老子强调弃智,因为知识也是一种欲望,人在求知的道路上同样会欲壑难填,适得其反。所以大家应该追求“愚”。但圣人的“愚”和老百姓的“愚”不一样。圣人做为理想国的统治者,其修养是修炼而来的,不是没有知识,而是高于知识,即“大智若愚”。而老百姓最好就是没有知识才快乐,才是美德。圣人治国应该裁撤废除过去人本不该做的事情,让大众回到婴儿的率性淳朴。从现代社会的角度,这听起来像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无性别版。圣人的“若愚”和大众的“真愚”似乎暗示了在理想的状态,社会只需要一个有智慧的人,一切都凭他做主;老百姓只要傻乎乎的跟随就好,不要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见。这不仅是在“知识封锁”,而且是在执行“愚民”政策。
如果这样解释,老子的“弃智”论相较于儒家里孟子派的“独夫可杀”和有极权主义倾向的墨家(为避免无政府状态只能选择集体主义)都更显得自大而荒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