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读书原创文字集
《中国哲学简史》的思考(四)

《中国哲学简史》的思考(四)

作者: 心智二分 | 来源:发表于2019-01-04 16:55 被阅读41次

道家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无为”,其实它的思想也经历了三个阶段。“木材无用得以终天年”出自杨朱的保命论;“烹不能鸣之雁”源于老子的顺势而为;庄子则直接跳到了上帝视角,不再纠结“材与不材”,超越生死,心无挂碍。这就是是《庄子》的《山木》篇所说的道理。

杨朱理论的两大原则“人人为己”和“轻物重生”,在今天看来有些自私自利。他提倡“不能作恶多端,可为善也不能过分”与儒家“为而无所求”和墨家功利主义思想毫无共同之处。那是因为他的终极目标是“避世”,自然要“处于善恶之间,有用和无用之间,正是无用,才是大用。”简而言之,杨朱的道家就是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可老子并不认为将自己变为无用之人就能避免杀身之祸。他认为“事物虽千变万化,可基本法则不变。掌握好这些法则再行动就能使它的演变对自己有利”。这样一看老子的人生观还是积极的,而且他还告诉我们如何去掌握那些基本法则。

他主张认识事物的两面性,承认一件事本身就含有对立面;要想让事物的发展对我们有利,就要先站到它的对面去思考。而且“物极必反”,所以万事不要“求全”,包括生死。“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以老子的“无为”不是不动,而是顺势而为,还不能过分,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

但老子强调弃智,因为知识也是一种欲望,人在求知的道路上同样会欲壑难填,适得其反。所以大家应该追求“愚”。但圣人的“愚”和老百姓的“愚”不一样。圣人做为理想国的统治者,其修养是修炼而来的,不是没有知识,而是高于知识,即“大智若愚”。而老百姓最好就是没有知识才快乐,才是美德。圣人治国应该裁撤废除过去人本不该做的事情,让大众回到婴儿的率性淳朴。从现代社会的角度,这听起来像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无性别版。圣人的“若愚”和大众的“真愚”似乎暗示了在理想的状态,社会只需要一个有智慧的人,一切都凭他做主;老百姓只要傻乎乎的跟随就好,不要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见。这不仅是在“知识封锁”,而且是在执行“愚民”政策。

如果这样解释,老子的“弃智”论相较于儒家里孟子派的“独夫可杀”和有极权主义倾向的墨家(为避免无政府状态只能选择集体主义)都更显得自大而荒谬。

相关文章

  • 《中国哲学简史》的思考(四)

    道家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无为”,其实它的思想也经历了三个阶段。“木材无用得以终天年”出自杨朱的保命论;“烹不能鸣之雁...

  • 《中国哲学简史》——我对哲学的思考

    《中国哲学简史》——我对哲学的思考 为了更好的理解哲学,我找了哲学最原始的定义,从哲学的产生,哲学的本义,哲学...

  • 看书

    同时看西方哲学简史与中国哲学简史 当然是不求甚解 囫囵吞枣的阅读,读的过程确实引起思考 但思考的是什么?自己也不想...

  • 《中国哲学简史》思考(八)

    诸子百家学说起源于周朝衰落后的春秋战国时代,可它也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代变革不断创新发展,而且越来越有趋同折中的形...

  • 《中国哲学简史》思考(十一)

    不仅是诸子百家学说之间互相借鉴融合,宗教之间也并非对立,而是互相促进的关系。道教(不是道家)的蓬勃发展就离不开外来...

  • 《中国哲学简史》思考(十)

    上文提到,诸子百家学说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融合趋势,各家都采别家所长重新解释和注疏自家学说,较为明显的当属儒、道、...

  • 《中国哲学简史》思考(六)

    儒家与法家的理论看似一个默守陈规,一个实用创新,其实他们彼此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因为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代言人荀子,...

  • 《中国哲学简史》思考(七)

    李斯是荀子的学生,荀子出身儒家现实主义学派,却教出了“焚书坑儒”的学生。李斯的所做所为在今天看来都是欺师灭祖。不仅...

  • 《中国哲学简史》思考(九)

    儒家、道家和法家曾先后站在历史的舞台中央。法家为秦国统一六国之本,但很快就光芒散尽,被推翻统治。汉朝立儒家为正统,...

  • 《中国哲学简史》思考(十三)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是新儒家最重要的两个学派。他们都主张宇宙万物有自己的“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具体事物则是“气”根...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哲学简史》的思考(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ehh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