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篇第十三·三(305)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钱穆译】子路问道:“如卫君有意等待先生来主政,先生对卫事将何从下手呀?”先生说:“首先必该正名吧?”子路说:“先生真个迂到这样吗!这名又何从正呀!”先生说:“真太粗野了,由呀!君子对于自己不知的事,该闲去不谈。若果名不正,便说来不顺。说不顺口的,做来便不成事。做不成事,便不能兴礼乐。礼乐不兴,单用刑罚,刑罚也必不能中肯。刑罚不中肯,民众将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呀!因此君子定下名,必然要说得出口,说来必然要做得成事。君子对任何一句话,总求没有苟且就得了。”
【杨伯峻译】子路对孔子说:“卫君等着您去治理国政,您准备首先干什么?”孔子道:“那一定是纠正名分上的用词不当罢!”子路道:“您的迂腐竟到如此地步吗!这又何必纠正?”孔子道:“你怎么这样卤莽!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大概采取保留态度,[你怎么能乱说呢?]用词不当,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言语不顺理成章,工作就不可能搞好;工作搞不好,国家的礼乐制度也就举办不起来;礼乐制度举办不起来,刑罚也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惶惶不安,]连手脚都不晓得摆在哪里才好。所以君子用一个词,一定[有它一定的理由,]可以说得出来;而顺理成章的话也一定行得通。君子对于措词说话要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罢了。”
【傅佩荣译】子路说:“假如卫君请您去治理国政,您要先做什么?”孔子说:“一定要我做的话,就是纠正名分了!”子路说:“您未免太迂阔了吧!有什么好纠正的呢?”孔子说:“你真是鲁莽啊!君子对于自己不懂的事,应该保留不说。名分不纠正,言语就不顺当;言语不顺当,公务就办不成;公务办不成,礼乐就不上轨道;礼乐不上轨道,刑罚就失去一定标准;刑罚失去一定标准,百姓就惶惶然不知所措了。因此,君子定下一种名分,一定要让它可以说得顺当,说得出来的,也一定让它可以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论,要求做到一丝不苟罢了。”
正名,纠正名分。有是哉,是子之迂也的谓语,已经这样,到了这样。迂,迂腐,迂阔。野,粗鄙。阙如,空缺。中,合适,适当。苟,苟且,马虎。
子路又被批评了。他问孔子,如果卫国国君请老师去治理国家,老师你将从什么地方开始?孔子说,那一定先纠正名分吧。子路说,老师的迂阔已经这样了,有什么可纠正的呢?孔子开始批评子路,他说,仲由啊,你真是太粗俗了!君子对于他不懂的事,都放着不去谈。名分不纠正,言语就不顺当;言语不顺当,工作就办不成;工作办不成,礼乐就不能兴起;礼乐不能兴起,刑罚就不会适当;刑罚不适当,百姓就不知所措。因此,君子对于一种名分,一定要让它可以说得顺当,说得出来的,也一定让它可以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论,要求做到一点也不马虎。
从以上看出来,孔子批评子路并不是子路言语上的冒犯,而是子路对孔子为政必先正名的错误认识。接着孔子说了一段非常著名的话,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这段话中名与言,言与事,事与礼乐,礼乐与刑罚,刑罚与民的关系的推理合乎情理,层层递进,最终说明必先正名的重要性。
我们学习本章,不要纠结于过去对“名”的各种推断和解释,不管这个“名”是礼制上的,还是名分上的,抑或是通俗意义上的。因为本章的思想在后面,重点在于“正名”会怎样,“不正名”又会怎样。“正名”和“不正名”产生的后果完全相反,对于我们领导者的言行、工作表现,对于国家的礼乐和刑罚制度,对于指导民众起着完全不一样的作用。
另外,我们要学习君子作风,多闻阙疑,多见阙殆,不了解的不妄加评论,没把握的不盲目蛮干。言行谨慎,丝毫不能马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