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一位亲戚讲了一件事:他的一位朋友早几年从山里来到了省城,夫妻俩开了一个小饭馆,一个炒菜一个端盘,经过几年早出晚归的打拼,也总算是在省城站住了脚,买了房,还把儿子小诺送进了一所私立中学。
事情本该向着完美的方向发展。谁知夫妻俩却犯了愁,开始向他哭诉。原来小诺自从进了私立学校,学会了一项本领:攀比。
比什么?当然是物质。学生们穿的都是统一的校服,没有可比性;学校也不让带手机,也没有可比性。他和人家比的是鞋。对,脚上穿的鞋。
私立学校的孩子大部分都来自经济条件很好的家庭,他们脚上穿的鞋最普通的也是阿迪耐克,更有许多小诺没见过的大牌。可小诺呢,从小到大都是妈妈买的地摊货,他哪里见过这个阵仗!回去了不依不饶缠着妈妈买了一双一千多的耐克,否则就不上学去。
爹妈心痛极了,一双鞋一千多,得卖多少碗面!可这只是个开始。有了第一双就有第二双。总不能没一双换洗的鞋啊,也总不能一年四季只穿一双鞋啊!一千多一千多就这么轻飘飘的流走了,夫妻俩困惑极了:原本只是想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条件,难道我们错了吗?
02.
其实,这样的孩子很多,这样的父母也很多。可怜天下父母心,爹妈不易;可是孩子也才十几岁,心智还未完全发育成熟,突然的把他们从一个清水缸中扔到一个大染缸里,他们能不头晕吗?
谁之过呢?我们先来探讨一下攀比心从何而来。
03.
我们小时候大部分都很穷,衣服主要靠捡哥姐穿剩的,逢年过节才会有一套新衣服。大家都是一样的嘴脸,既没有值得炫耀的,也犯不着自卑,互相之间没啥可攀比的,心理全都健康的很;再来看看英国贵族学校,比如伊顿公校什么的,里面的学生非富即贵,名牌衣服只不过是人家的常态。这种情况下的孩子会攀比物质吗?当然不会,他们要攀比的相反只能是学业。
所以,环境和心理的突然改变和巨大落差才是孩子们产生攀比的原因,从对物质的不认识到突如其来的高追求,这个变化过度的太快,而又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只一味的被批评“爱慕虚荣”,“不懂事”,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一个平时极度寒酸的孩子在突然面对一群极优越的同伴时只会产生深深的自卑。那么我们做家长的应该无视自己的经济条件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吗?当然更不是。
04.
记得读过这么一个小故事,一对普通的工薪阶级的夫妻带着他们几岁的孩子进入一个相当高级的餐厅。其实,在他们进门的时候服务员就发现他们绝不是经常出入这里的顾客,这从他们的衣着上一眼就可以看出。他们只点了一份牛排。服务员礼貌的告诉他们一份牛排是不够三个人吃的。他们告诉服务员,他们不吃,只想让孩子感受一下高级餐厅的氛围,教孩子学会在高级餐厅用餐的礼仪。牛排上来后,这对夫妻认真的教孩子怎么用刀叉,姿态应该怎么样,仪表应该怎么样。旁边的服务员顿生敬意,起初的轻视之心无影无踪了。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不管经历怎样的场面,在怎样的大人物面前都不会自卑。因为他有一对有远见的父母,他们带他经历,带他长见识。
很多父母都说条件不允许他们这么做。他们要攒钱买房买车,可是生活中的大多数男人都要抽烟喝酒,甚至很多会出入歌厅出入赌场;很多女人们都要买化妆品,囤积一堆没什么用处的家用品,可是他们不肯把这些钱用来带孩子旅行,买大量的书,去看博物馆,去看美术馆,哪怕这些地方都是一分钱不花的。
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金钱,而是观念。
05.
另外还有一种极端的家庭,他们本身是经济条件很好的,但是父母偏爱对孩子各种哭穷,因为他们相信“寒门出贵子”,对孩子各种金钱上的限制。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也许不会败家,因为他们从小被熏陶的各种抠门的性格,但是他们在各种场合都唯唯诺诺,不敢讲话,因为他们怕被人笑。这样的孩子也不会有出息,且心理同样不健康。
怎样培养孩子的物质观念真的是个大学问。既要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又要培养他们的阅历。上文中的小诺,他的父母绝对没有让他在他们的饭馆里干过活,所以他不懂得心疼他们的血汗钱;他们也一定没有带他出去见识过世界,所以他会有攀比的心。
走过的路多了,才不会在乎穿的什么鞋;眼界宽了,心才不会局限在小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