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下弟子四条规矩——《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56章

作者: 乐道也 | 来源:发表于2019-07-02 05:27 被阅读15次

    这四条大概可以算是孔老师在春秋时代提出的“四有新人”标准了,虽然相隔两千多年,孔子思想中的闪光之处,却一点也不落伍

    孔子说:“志向在道,据守在德,依循在仁,游习在六艺之中。”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篇之六

    这是孔老师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大纲。也就是说,凡要拜到孔子门下的弟子,就得按照这些要求来学习和修炼。四条规矩,短短十二个字,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实在不易。我们不妨来分析和体会一下,不过因为涉及很多概念,说来有些枯燥。

    “志于道”,做人要志向于道,立志要立在道上——这是孔老师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志”是心意、志向,古人解读为“慕”,仰慕追求的意思。“道”是道理、事理,即事物的本原之理。这个道说起来还很复杂,它既包括天道,即宇宙运行的规律;也包括人道,即人生意义何在。对古人而言,天道很高远,也很玄虚,只有知天命的人才了解它。而人道则在自己身上,人人都有,不过一般人并不能自知,更不会自然呈现。要想知道它,让它在自己身上呈现出来,这就需要立志,要去追求它。孔子说“志于道”,就是要同学们树立高远的志向去追求这个道。当然在古人眼里,天道与人道并不能作简单的拆分,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人合一。

    但是,立志去追求也是不容易的。《中庸》把“道”解释为“率性之谓道”。“率”是依循的意思,“性”是人的天性,即善良的本性,只有清楚知道人性中有哪些善良,并依循自己的良心去行事处世,才能真正走上这个道。“道”体现出了人性中一切美好品质,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节恕勇等一系列做人的道理、规范,古人认为这些就是人生真理。把它作为人生理想,去立志追求,就能塑造出君子的完美人格,迈向人生的康庄大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篇》)可见“道”对人生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据于德”,做人的根据在德,要牢牢据守住这个德——这是孔老师提出的德育大纲。“据”,依据、根据。“德”字在古文中通“得”,取得、获得的意思。德者,得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和道是密不可分的,道表示宇宙运行、万物生长的运动变化规律,德表示对道的认识以及按照道的规则去办事的实践行为。把得来的道放在心里头,不让它丢失了,这就叫德。古人认为,德的培养过程就是对道的修炼过程,人在悟道(包括天道和人道)的过程中,心中会不断有所得,用这种心得去跟天道、人道相合,就是德的养成。即在生命本体中,将自身认知和行为去努力达到与宇宙运行、万物生长的规律默契相合,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孔老师强调要“据于德”,就是以德树人,所谓“君子以厚德载物”。立志要高远,一心去追求道,但求道要从自身行为入手做起。换句话说,思想要据于道,行为要据于德。德来源于道,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所以德跟道一样,是涵盖了人性中一切美好品行的哲学范畴,在天为道,在心为德,发之于心而表现为行为,就是仁,就是礼。

    由此可见,“德”的本意是顺应自然,顺应人性,依照人类客观需要去处世做事,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去推进社会发展,不断提升自己。德离不开道,道也离不开德,德与道两者相辅相成。道是宇宙所承载的一切,德则昭示着道的一切。大道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人类的思维意识去认知它。而德,则是道的具体显现,我们能清楚看到一个人德好不好,也能看到一种社会行为是否符合于德。有了德,我们就能更加形象地了解道,认识宇宙运行、万物生长的规律。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所以叫做道德。可惜现代人仅仅把道德理解为一种善恶评价标准,用来区分一下好人坏人,想想也是很难为情的,与古人相比,实在是浅陋之极。

    “依于仁”,做人的依托在于仁,要依照着仁去做——这是孔老师提出的素质教育大纲。“依”,依照、不违背。“仁”字单单从字形上理解,就有很多说法。一说:左边一个站立的人,右边的“二”代表数目字,意思是不仅我一个人,还有我以外的很多人,“仁”就是要将心比心对待每一个人。二说:左边一个站立的人,右边的“二”代表天和地,意思是做人要效法天地。三说:仁代表天、人、地三才,即天才、人才、地才。这样理解仁,体现了人与天地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表达了人对天地持有的虔诚敬爱之心。四说:仁字从二不从三,要化掉人的心,只怀天地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来做人处事,体现出仁爱之心。

    以上种种拆字解读,说得神神叨叨,实际是儒家从不同角度对仁字作出的形象解释。所谓“仁”,说穿了就是要有爱心,仁者爱人。不但人与人之间要多一点爱,还要推及万事万物,对其它生命、对这个世界也同样要充满爱。爱是一种永恒的情感,是人类社会的崇高价值,任何社会都提倡把爱作为基本道德和核心价值。儒家讲“仁”有体用两个方面。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要在内心修炼出一颗爱心,即所谓性命之学和心性之学,它是内在的。仁表现在外在就是用,用就是要爱人爱物,孔子叫仁爱,墨子叫兼爱,西方人叫博爱,佛家叫慈悲为怀。

    人不能离开社会独立生存,只有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助才能生存、发展,世间万物也同样存在着普遍联系,人离不开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这一切,都要靠仁爱精神来维系。日常生活中,“仁”的概念大多被用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上,也就是人际关系学原理。如果把它应用到政治学上就是实行仁政,统治者施政要体现仁道,善待人民群众,把老百姓当人看待。

    孔老师说要“依于仁”,就是要按照道与德的要求,在人与人、生命与生命乃至人与物之间做到亲亲相爱,即仁者爱人,爱人如己,还有古人所说爱屋及乌那个成语也不错。仁是道德的实践行为,从人生发展上讲,具有安身立命的意义,就社会和谐而言,具有陶冶良好风气的社会功能。孔子说,不仁的人,对社会秩序和一切制度规范都是视而不见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篇》)而有仁心的人,绝对不会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犯下罪恶。(“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篇》)违法乱纪的人少了,就能遏制歪风邪气,使仁爱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仁对维护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确实是一种现实需要。

    “游于艺”,同学们要多多学艺,在艺海中畅游——这是孔老师提出的专业课教学大纲。这里“游于艺”的“游”字,它的繁体字写法仍然是三点水的“游”,而不是走之旁的“遊”。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因为古文中有严格的区分,“游”只限于在水里的活动,游戏、旅游之类的要用“遊”字。现在经过简化后,把古人的这个区分给忽略了。“游于艺”的“游”,就是在水中游,即游泳。那么问题来了,孔老师是不是给同学们开设了游泳课?不是的,孔子从来不开游泳课,至于他会不会游泳也不知道。《先进篇》篇里提到的“浴乎沂”,只是弟子曾皙对老师述说的一个人生理想,并不是说曾皙真的在暮春时节到沂河里去洗澡或游泳,更谈不上孔子“浴沂”了。所谓孔子在沂河里游泳,不过是后人编造的一个传说而已。这里的“游于艺”,意思就是在“艺”中游。“艺”怎么可以游呢?先得解读一下这个“艺”字。

    “艺”其实就是孔老师开设的各类专业课程,主要归结为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统称六艺。当然实际上不止六门课,这六艺属于课程大类,具体还包括许多课程。六艺中的礼和乐是专业基础课,属于重中之重。礼又可细分为历代政治制度史、公共关系学、人际交往与礼仪规范等课程。乐是艺术类课程,包括舞蹈、音乐、朗诵、美术等。射是体育类课程,以学习拉弓射箭为主,还包括剑术、角力等其它武艺,另外还有散步、登山等养生活动。御就是驾驶技术培训,考驾照,当司机,那个时代是相当神气的。车型则有宝马(马车)、兰博基尼(牛车)。另外,打起仗来战场上也是少不了驾驶员的,战车有悍马(马拉越野战车),还有各类步兵战车、骑兵战车等。书是中文类课程,包括文字学(古人叫六书)、历史学、考古学、历代经典导读、写作课、书法课等。数是理科类课程,包括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等。

    这一大堆课程,都是孔老师认为做一个君子应该学习和追求的东西,是人生的必需。这些内容,放在现今大学本科四年是根本读不完的。所以当年孔门弟子都是跟着老师慢慢学,日积月累,当然也有学了几年就离开,半途而废的。

    这些“艺”,把当时华夏文明创造出来的精华都收罗到一起了,涵盖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看起来真是浩渺无边,像什么呢?像知识的海洋,只有大海能够形容它。说到这里,不用再作解释就明白了,“游于艺”就是游泳在艺海之中。一个读书人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就如同鱼儿在水里一样活泼滋润。《礼记·学记》里有句话说得好,“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意思是君子在学习中充分吸取知识,储存在心里,不要到处显摆;要经常温故知新,以知识来修养自己的品行;要懂得劳逸结合,学会在学习中休息,在休息中学习;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心态要放松,太刻板是游不好的,要优哉游哉,学会融汇贯通,如此才能左右逢源,其乐无穷,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现在回头来总结一下孔子给门下弟子定的四条规矩:志向在道上,据守在德上,依循在仁上,游泳在艺上。这就是孔子办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价值所在。这四条做好了,人生就有大意义,就形成了君子的理想人格。

    这四条大概也可以算是孔老师在春秋时代提出的“四有新人”标准了。“志于道”——为着理想目标去奋斗,这可以称作有理想;“据于德”——明显就是有道德;“依于仁”——维护好人际关系,遵守社会秩序,这可以算作有纪律;“游于艺”——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这无疑可理解为有文化。虽然相隔两千多年,时代早已不同了,但孔子思想中的闪光之处,却一点也不落伍啊。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论语正义》:此夫子诲弟子进德修业之法。道者,明明德、亲民,大学之道也。

    伊藤仁斋:此孔门学问之条目,当时弟子所常佩服者也。道者,人之所由行,故曰“志”;德者,人之所执守,故曰“据”;仁则近而见于行者,故曰“依”;艺,不可不讲,亦不可泥,故曰“游”。此四者,虽有大小之差,然道之本末终始,一以贯之,故夫子次第言之。

    朱子:此章言人之为学当如是也。盖学莫先于立志、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据德,则道得于心而不失;依仁,则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游艺,则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学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焉,则本末兼该,内外交养,日用之间,无少间隙,而涵泳从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钱穆:就小学言,先教书数,即游于艺;继教以孝弟礼让,乃及洒扫应对之节,即依于仁;自此以往,始知有德可据,有道可志。惟就大学言,孔子十五而志于学,即志于道。求道而有得,斯为德。仁者心德之大全,盖惟志道笃,故能德成于心。惟据德熟,始能仁显于性。

    陈祥道:据德,所以立己;依仁,所以行己。礼,体此者也;义,宜此者也;智,知此者也;信,诚此者也。言道德仁,则义智信举矣。道德仁,君子之务本;艺,则君子之余事。

    刘宗周:学要于求仁,而其功必始于辨志。才志便以道为的,则进学有其基矣。艺非道也,而其理即道之所寄返而证之,德在是,仁亦在是。实履其事者,据德之功也;虚泳其趣者,依仁之功也。此内外合一之学也。

    《四书恒解》:吃紧在志、据、依三字。人孰无志,而不志道则已失为人之理。志者,专一向往也。果志于道矣,则凡立心言行必求合理,而日用伦常便不敢怠肆,必日有所得矣。于此加持守之功,凡得善即拳拳服膺,而不善者亦必改可知矣。据之如据城池自固,以为己有,勿使或失,即中庸固执意也。固执之久,始而勉强,继而自然,久久天理纯熟。仁即我之所以为生,一息不能离,如依物而立,失之则倾。学至此,几于成矣。但其功夫次第,非明师不授,非有志不立,非恒久不成。

    李炳南:此章书为儒学之总纲,圆该中国文化之体相用。志据依游是孔子教人求学之方法,道德仁艺是孔子教人所求之实学。道是体,德是相,皆是内在。仁艺是用,皆是外在。仁是用之总,喻如总根,半内半外。艺是用之别,喻如枝干,纯属于外。孔子学说以仁为本,由仁发艺,以艺护仁,仁艺相得,喻如根干互滋。仁原于德,德原于道。道德非中人以下可解,然行仁艺,道德即在其中。如此由体达用,用不离体,中国文化之精神即在是焉。

    《论语后案》:《周官》之法,教万民以艺,养国子以艺,党正之所校比,州长之所考劝,乡大夫之所察以宾兴,皆以艺。士固有滞于艺而不闻道者,要未有不通于艺而遽高语道德者,此实学之以出也。今六艺之学微,其中易于复占而济于时务者,则有如射御与数;其复甚难者,则有如乐;而犹可考正是非、厘定得失者,五礼与六书耳。细而起居出入之微,亦有所持循,使人庄敬日强,而非僻之心无自入。学者高言志道、据德、依仁,而不亟呕于礼,其能不违道贼德而大远乎仁也邪?学者不留心于此,臧氏玉林所谓“不识字何以读书,不通诂训何以明经”也。后人以冥悟为仁,以虚无为道,以清净为德,离训诂文字而言理义,弊遂至于此。君子博学无方,六艺之学皆宜遍历以知之,故曰游于艺。

    张栻:艺者,亦以养吾德性而已。

    《四书反身录》:志道则为道德之士,志艺则为技艺之人,故志不可不慎也,是以学莫先辨志。古之所谓艺,如礼乐射御书数,皆日用而不可缺者,然古人不以是为志,必体立而后用行。

    《论语经正录》:船山谓志道、据德、依仁,有先后而无轻重;志道、据德、依仁之与游艺,有轻重而无先后。

    许白云:游艺即志道据德之方,而防其违仁之隙。游艺与士三者不可全然作两段看。

    江谦:道德仁艺,只是仁耳。行之,谓之道;得之,谓之德;守之,谓之仁;取之左右逢源,著于事物,谓之艺。

    《四书反身录》:今之所谓艺,诗文字画而已,究何关于日用耶?或问枫山何不为诗文?枫山笑曰:“末技耳,予弗暇也。”庄渠先生《答唐应德书》曰:“闻开门授徒,无乃省事中又添却一事。谁始为举业作俑,不知耗了人多少精神,心中添了多少葛藤蔓说,纵斩绝之,犹恐牵缠,况可引惹乎?朱子谓举业是一厄,诗文是一厄,簿书是一厄。只此三厄,埋没了天下多少人才。愿应德卓乎万物之表,莫以此等撄心。若谓此是正业,是指寻花问柳与力穑同也。”按先生此书言言警切,辨志者不可不知。

    【学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 《论语注疏》 《论语集注》 《论语正义》 《论语全解》 《论语讲要》 《论语新解》 《论语集释》 《论语集说》 《论语古义》 《论语稽》 《论语学案》 《论语会笺》 《论语点睛补注》 《论语经正录》 《癸巳论语解》 《论语后案》 《四书反身录》 《四书恒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门下弟子四条规矩——《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56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fwn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