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倒数第三个节气——冬至。我以为,冬至,既有严寒的冬天真正到来的意思,也有物极必反太阳又将北归的意思吧。
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冬至在人们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冬至可以追溯到周朝,自汉代时起便将冬至作为节日,一直沿用到现在。
每个地方冬至日的习俗不尽相同。有的地方会在这一天祭祖祭天,以求粮食丰收,驱邪消灾;很多地方还有吃狗肉、羊肉、八宝粥、汤圆和饺子等习俗。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的北方是要吃饺子的,传说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
相传在长沙任太守的东汉张仲景,回乡时正值隆冬季节,他看到白河乡两岸的父老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有好多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
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北京也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下班的路上,我曾短暂地想起过冬至与饺子。关于冬至和饺子的谚语有很多,我比较喜欢的莫过于“冬至大如年”和“饺子就酒,越喝越有”。
回到家时,女儿迎过来拿起消毒液对我进行了一次全面消毒。我换好拖鞋,推开厨房门,看到妻正在厨房忙碌:面已和好、馅也已拌好,不锈钢餐台上有几个擀好的饺子皮和一排包好的饺子。就这我伸头探望这一刹那,便被妻火眼金睛给发现了,她一下叫住我,要我过去帮着一起擀皮。
擀皮我很在行。这一技术活,是那是在连队帮厨时学的。那时没有这么多擀面杖,炊事班的班长们便找来空酒瓶子。起初我们都是十分的笨拙,不过在几次帮厨的玩乐中,很快就能驾驭大酒瓶子了,到后来自己家里置办了两根长短不一的擀面杖,那就更是得心应手了。因此,每次只要我在家,擀面的活便非我莫属啦。
不论生活多艰辛,我们总不能少了好好生活的仪式。当煮好的荠菜馅饺子端上餐桌时,我赶紧取出珍藏的尚校酒放在一边。我要发一个朋友圈:饺子就酒,越喝越有嘛!
家里的哥姐打来电话:“啊!你喝酒了啊。你都好了吗?”
我赶紧辩解道:“没呢,我都还在咳嗽,还没好利索,不敢喝酒啊!纯粹是摆拍应个景啊!放心吧,我们都会照顾好自己的。”
我当然没有告诉他们实话。有这么好吃的饺子,一家人相聚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怎么能少得了酒呢?不过,我也真的不敢多喝,充其量也就一两酒。等过些天大家都康复了,我们再举杯欢庆!
网友评论